所以,当你问ChatGPT,我们应该如何在生活中去看待它时,它会回答:

1
工具有很多,不用非得逮着一个薅
在ChatGPT的快速发展下,各种AI辅助工具也因此应运而生。所以,除了针对ChatGPT开发的第三方应用或插件外,也有一些利用GPT相关模型的AI辅助工具同样也十分出色。
| 方式一:浏览器插件Sider
其实在我们日常的浏览器内,有很多支持GPT模型的AI工具。它们大多是免费使用,但存在次数限制。

Sider每天会有30条免费对话,如果想要增加次数,就需要付费支持。当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邀请码去邀请别人,还可以增加使用GPT-4模型的使用次数。
当然除了Sider之外,也还有多个插件与它的功能类似,比如Monica。总体来看,如果你每天只是对AI工具有轻量需求,那么这些浏览器插件绝对是非常合适的。
| 方式二:Cursor
日常中我使用较多的是Cursor,它免费且不需要注册,在国内网络环境下就可以轻松使用。

打开 https://www.cursor.so/ 网站,就可以直接下载、安装和注册账号。这里你可以用微软或Github账号快捷登录,说白了其实它就是一个类似VS Code的IDE。
在使用体验上,它的反馈速度飞快!还可以专门设置回答语言为“永久中文模式”,这个对于大家也还蛮方便的。 当然,由于它不是ChatGPT,所以在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上还不是太稳定。目前使用下来,感觉它回答编码或者开发类问题比较靠谱,其他方面问题则效果欠佳。
| 工具三:Phind
除了Cursor,我平时使用最多的就是Phind了。在我看来,Phind是非常适合开发者使用的,从它的官网页面介绍就可以明显看出来。

Phind使用的是GPT-4模型,所以在回复的速度和正确性层面,不需要有所顾虑。
直接访问官网 https://www.phind.com/,无需注册就可以直接使用,但国内网络环境无法直接使用,借助其他工具解决即可。
Phind专门针对开发者进行了相关优化,因此对开发者使用非常友好。比如在一般的网页版AI产品中,只能注入2k字符,但是使用Phind可以输入6k字符。
2
工具只是媒介,学会提问方能发挥AI最大价值
有了工具,并不代表就可以完整体会到AI的效果了。如何将AI价值发挥到最大化,还要靠使用者,也就是我们自己。

| 格式一:角色-任务-要求-问题
总结而来,一个通用格式大概如下:
你是一个xxx。需要你完成xxx任务。你必须要xxx,请你以xxx的形式输出xxx。

| 格式二:万能模板
我想请你XXX(做某一件事),请问我应该如何向你提问才能得到最满意的答案,请提供全面、详细的建议,针对每一个建议请你提供具体的提问范例,注意这些范例都是关于如何向你提问获取做这件事的建议的,最后根据你所有的建议,再综合提供一个总的提问范例,注意这个范例必须同时体现你所有的建议。
当然,Prompt目前也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甚至是学科,很多大佬都为此专门进行了研究与输出,大家感兴趣的也可以参考:
https://www.promptingguide.ai/zh https://github.com/f/awesome-chatgpt-prompts
3
AI融入工作,妥妥提高开发效率
有了工具,学会了如何使用Prompt,接下来就可以正式落实到实践中了。
使用web页面:如前文提到的Phind。
IDE插件:如Github Copilot,一般的IDEA和VS Code都支持,不同编程语言支持的功能可能不同。
新的IDE:如前文提到的Cursor。
| 场景一:写单元测试
在单元测试过程中,我一般会直接使用Phind,因为前面我也提到了,它的UT可解释性还是很不错的。Phind的使用过程需要自己手动复制代码,所以这个过程中,我一般会提前手写一个UT类(含import和依赖bean定义),然后再把生成的UT复制到页面中,以此来减少编译错误。

如果你觉得这种需要额外复制代码的比较麻烦,也可以直接使用IDE类型的工具,比如Cursor。这样就可以选中代码后,直接输入Prompt进行处理即可。
除了以上我提到的这些,关于单元测试过程中的AI工具选择,还有Diffblue Cover、Machinet(这两者都免费、国内可直接使用、能生成完整UT类)、Tabnine(Beta阶段)、 Bito(免费、国内可直接使用)等众多产品。选择更方便且更适合自己的产品即可。
| 场景二:CodeReview
比如在代码解读与总结过程中,我会在看源码或者一些复杂的代码时,会直接使用AI工具进行一个粗略总结。


这个过程中,我一般会采用IDE模式的AI工具进行,比如Cursor。因为它们使用起来会更方便,不需要去额外copy代码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