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质量模型是软件评测师考试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上午场出题的可能性非常高。最早的软件质量模型由ISO/IEC 9126:1991《软件工程——产品质量》提出并定义,该质量模型包括功能性、效率、易用性、可靠性、维护性和可移植性6个基本质量特性,尽可能以最小重叠,和以正交方式来描述软件质量,并以参考性附录的形式给出6个特性的子特性。如下所示:
各质量特性的含义及子特性如下:
(1)功能性(functionality):与一组功能及其指定的性质的存在有关的一组属性, 功能是指满足规定或隐含需求的那些功能。其子特性包括:
●适应性(suitability)。
●准确性(accurateness)。
●互用性(interoperability)。
●依从性(compliance)。
●安全性(security)。
(2)可靠性(reliability):与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软件维持在其性能水平有关的能力。其子特性包括:
●成熟性(maturity)。
●容错性(fault tolerance)。
●易恢复性(recoverability)。
(3)易使用性(usability):与为使用所需的努力和由一组规定或隐含的用户对这样使用所做的个别评价有关的一组属性。其子特性包括:
●易理解性 (understandability)。
●易学性(learnability)。
●易操作性 (operability)。
(4)效率(efficiency):在规定条件下,与软件的性能水平与所用资源量之间的关系有关的软件属性。其子特性包括:
●时间特性(time behavior)。
●资源特性(resource behavior)。
(5)可维护性(maintainability):与进行规定的修改所需要的努力有关的一组属性。其子特性包括:
●易分析性( analyzability)。
●易改变性(changeability)。
●稳定性(stability)。
●易测试性( testability)。
(6)可移植性(portability):与软件可从某一环境转移到另一环境的能力有关的一组属性。其子特性包括:
●适应性(adaptability)。
●易安装性(installability)。
●一致性 (conformance)。
●易替换性(replaceability)。
随着ISO/IEC 9126:1991修订为ISO/IEC9126《软件工程——产品质量》多部分标准,包含质量模型标准ISO/IEC 9126-1:2001《软件工程——产品质量第1部分:软件模型》和3个质量度量标准。其中,质量模型修订为内部和外部质量以及使用质量,从软件全生存周期过程的内部、外部以及开发方、需方、使用方等不同视角,动态考虑了软件质量的特性,并且细化了质量特性、子特性和指标体系,使质量模型更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
软件质量模型第三阶段的代表就是ISO/IEC 25000系列标准的制定和发布,产品质量不再分为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而是统一为系统和软件产品质量,同时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IT服务质量模型和数据质量模型,重新梳理了对应的子特性,调整了测量元和测量方法,构建新的质量体系。
具体的发展如下图所示:
一、系统/软件产品质量
目前由软件质量特性由6个特性(21个子特性)变成了系统/软件产品质量的8个特性(39个子特性),并且子特性也相应增多,具体如下所示:
各质量特性的含义及子特性如下:
(1)功能性: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产品或系统提供满足明确和隐含要求的功能的程度。其子特性包括:
●功能完备性
●功能正确性
●功能适合性
●功能性的依从性
(2)性能效率:性能与在指定条件下所使用的资源量有关。其子特性包括:
●时间特性
●资源利用性
●容量
●性能效率的依从性
(3)兼容性:在共享相同的硬件或软件环境的条件下,产品、系统或组件能够与其他产品、系统或组件交换信息,和/或执行其所需的功能的程度。其子特性包括:
●共存性
●互操作性
●兼容性的依从性
(4)易用性:在指定的使用周境中,产品或系统在有效性、效率和满意度特性方面为了指定的目标可为指定用户使用的程度。其子特性包括:
●可辨识性
●易学性
●易操作性
●用户差错防御性
●用户界面舒适性
●易访问性
●易用性的依从性
(5)可靠性:系统、产品或组件在指定条件下、指定时间内执行指定功能的程度。其子特性包括:
●成熟性
●可用性
●容错性
●易恢复性
●可靠性的依从性
(6)信息安全性:产品或系统保护信息和数据的程度,以使用户、其他产品或系统具有与其授权类型和授权级别一致的数据访问度。其子特性包括:
●保密性
●完整性
●抗抵赖性
●可核查性
●真实性
●信息安全性的依从性
(7)维护性:产品或系统能够被预期的维护人员修改的有效性和效率的程度。其子特性包括:
●模块化
●可重用性
●易分析性
●易修改性
●易测试性
●维护性的依从性
(8)可移植性:系统、产品或组件能够从一种硬件、软件、或者其他运行(或使用)环境迁移到另一种环境的有效性和效率的程度。其子特性包括:
●适应性
●易安装性
●易替换性
●可移植性的依从性
二、使用质量
在最新的软件质量模型中,使用质量模型也新增了内容,使用质量主要从用户的角度进行考虑,根据使用软件的结果而不是软件自身的属性来进行测量,即用户使用产品或系统满足其需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图所示:
使用质量主要从用户的角度进行考虑,根据使用软件的结果而不是软件自身的属性来进行测量,即用户使用产品或系统满足其需求的程度。使用质量特性的含义及子特性如下:
(1)有效性:是指用户实现指定目标的准确性和完备性。准确性一般由软件产品的出错频率进行评价,完备性是指实现用户期望功能的完整性程度。其子特性就是有效性本身。
(2)效率:是指用户实现目标的准确性和完备性时相关的资源消耗。这些资源包括人的智力、体力、时间、材料和财力等方面的因素。其子特性就是效率本身。
(3)满意度是指产品或系统在指定的使用周境(使用周境是指用户、任务、设备(硬件、软件和原材料)以及使用某产品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用户的要求被满足的程度。满意度是用户的一个心理状态,软件实现的功能及产生的后果是否让用户满意,并且非常信任,使用过程中让用户感到愉悦、舒适。其子特性包括:
●有用性
●可信性
●愉悦性
●舒适性
(4)抗风险:是指产品或系统在经济现状、人的生命、健康或环境方面缓解潜在风险的程度。这些风险来源于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既包括经济风险、健康和安全风险,也包括产品对运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其子特性包括:
●经济风险缓解性
●健康和安全风险缓解性
●环境风险缓解性
(5)周境覆盖:是指在指定的使用周境中,产品或系统在有效性、效率、抗风险和满意度等特性方面能够被使用的程度。软件产品不仅要在产品文档中指定的使用周境中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扩展性,能够一定程度地适应超出产品文档范围的使用周境。其子特性包括:
●周境完备性
●灵活性
下面是近几年上午场考试对软件质量模型考察过的真题,近几年基本上都是在上午题出现,并且每次考试基本上都是上午场1道题目(2017年没考)。以后仍是考试出题的重点,大家要重视起来。
【2018年57题】以下关于软件质量属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功能性是指软件满足明确和隐含要求功能的能力
B、易用性是指软件能被理解、学习、使用和吸引用户的能力
C、效率是指软件维持规定容量的能力
D、维护性是指软件可被修改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软件质量属性的基础知识。
效率是指在规定条件下,与软件的性能水平与所用资源量之间的关系有关的软件属性。
故正确答案为:C
【2019年54题】以下关于软件质量特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功能性指软件在指定条件下满足明确和隐含要求的能力
B、可靠性指软件在指定条件下维持规定的性能级别的能力
C、易用性指软件在指定条件下被理解、学习使用和吸引用户的能力
D、可维护性指软件从一种环境迁移到另一种环境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软件质量特性的基础知识。
可移植性才是指软件从一种环境迁移到另一种环境的能力。可维护性指与进行规定的修改所需要的努力有关的一组属性。
故正确答案为:D
作者唯一官方个人微信公众号(昊洋与你一起成长):HYJY20180101
写于2021年8月20日
作者:昊洋讲师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