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云服务的账单计费与定价模型

好奇驱动技术 2020-10-18
987

相比于传统的自建IT,云服务上计费的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以往都是企业一手包办,常见的流程是,业务部门估算出下一时期(一般至少是半年或是一年)的业务的硬件需求。财务部门在公司内进行一个预算的审核与平衡。老板们拍板之后,采购部门进行招标或直接采购。再交付给运维部门进行现场施工、初始化设置、网络对接、安全对接等一系列的操作。最后交付给业务部门进行使用。


这么做的优点是预算整体可控,对于那些业务符合线性模型增长的公司而言,规律的采购和交付节奏,能够让公司在财务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同时硬件因为是公司内维护,所以出了什么问题可以以相同标准的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进行处理,不会涉及外部依赖导致关键路径风险。但是缺点同样很明显,那就是不够灵活。市场瞬息万变,业务调整频繁,如果公司将财务预算押宝产品A,但产品B却迎来爆发,那么调整就需要一定的周期。


选择云服务可以克服这种滞后,但云服务的计费模型,十分复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对你对自身业务情况的了解要求更高,因为选择非常多,所以对于公司IT负责人来说,进入云原生时代,了解云服务的账单计费与计费模型非常重要。


账单与计费


一般的云厂商,账单服务都是免费的。在账单服务中,比较好的方式是将你下面所有的账户统一展现账单,这对公司IT统一管理会比较有用。另外云厂商往往会使用一种用量折扣的促销方式,跟大卖场似的,用得越多,折扣越大,所以统一计费可以让公司费用低一些。以AWS为例,它提供的除了账单服务之外,还提供了Cost Explorer帮客户进一步的看你的各种花费的图标。



除了事后算钱,同样的预先设置预算也很重要。预算本身也被做成了一个服务,你可以针对不同的实例设预算,免费设N个,后面就要收费了,是够黑的:) 一般预算可以分三个维度:服务用量、服务支出、服务实例数量。同时加上一个时间维度自由组合。还是比较灵活的。特别值得提出的一点是很多云厂商为了鼓励用户从on-premise往云上走,专门会根据你在on-premise的使用情况,自动生成非常详尽的,完成迁移上云后的花费报告。这点还是非常贴心的。



为了帮助客户更好的理解自己的花费,很多云厂商会推出一个Trusted Advisor来帮企业进行一些费用方面的优化。这个也能帮助云厂商建立一定的生态。毕竟总是自己雇人,还不如把利润分出去一部分,让社区的人都来参与。成为这个Trusted Advisor之后,就可以针对安全、省钱、性能、服务限制、容错对客户提供咨询。


省钱方面比较常见的比如看看你是不是有闲置的负载均衡器,是不是有没绑定的IP地址,总之一些常见的配置了却没用的点。性能方面涉及的会比较宽泛,比如虚拟机的高使用率,给你做一下性能评估。安全方面,看看你账户是不是有多重验证,对访问控制的秘钥有没有定期更换。


总结来看呢,在云服务上的账单服务做到了标准化。只要你有账户,就可以可视化的展现每个资源的使用情况和费用,这点与原本企业内部系统参差不齐相比有不错的提升。另外,预算与实际使用之间的绑定更紧密了。不像之前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可能都属于不同的VP,现在只要设置好了budget,那么业务上面就会被约束。


除此之外,为了灵活的适应企业对云服务的各类需求,云时代的定价模型和原本的一手交钱一手买(租)机器也差别很大。接下来就看看常见的虚拟机在云厂商如何定价。


定价模型


第一种,也是云服务中最被标榜为灵活性的,就是按需收费。它一般会有三个特点:

  • 不需要预付费

  • 没有长期承诺

  • 按小时或者分钟付费


这个适用场景也很明确:负载常见波峰波谷、短期、不可预测或实验性的应用。


第二种,也是大部分公司所选择的,预定一定数量的实例。这种的话一般适用于状态比较稳定、用量比较可控、容量要求变化不大的业务场景。当然,预定年份越长,会越便宜。为了在这个模型下更灵活,客户可以选择标准、可变、还是定期可变三种方式。所谓标准,就是实例的模型不变。可变虽然灵活,但一般只能往贵了变。定期可变则是介于两者之间。



很多厂商为了能够尽可能利用好客户手头的算力,还允许在一定条件下拿到市场上出售给其他客户。


第三种简单点说,叫做蹭实例。没啥预算时候的选择,一般是个人用户或是非常实验性的产品。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都很灵活,超便宜,但是厂商想关就关。


最后一种呢,最贵,专用,或者我们一般叫私有云。这个根据要求不同,收费也不同。比如是不是要物理隔离,硬件是不是完全专用,实例需不需要单独加密,等等。



如今,向云时代演进的企业非常多,但玩法和之前差别很大,对于企业而言,要想真正做好转型。必须要兼备两点。第一是深刻理解自己业务的真正容量需求和变化趋势,第二是深刻理解云厂商提供选项的差异性与灵活性。两者结合才能保证不至于赶了时髦进入云时代,却花了大价钱交学费。


文章转载自好奇驱动技术,如果涉嫌侵权,请发送邮件至:contact@modb.pro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墨天轮将立刻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