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前,各个群里都不约而同开始讨论起延后退休方案。80后的朋友庆幸自己早生几年,90后的朋友表示怎么这事都让我们摊上了,70后的朋友吃瓜看戏。然后我默默算了一个事情,如果一个90年以后生的人,25岁研究生毕业,正好工作40年退休,理论上,他可以足足做40年DBA。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世界上,真的有40年的DBA吗?
说起延后退休,欧洲人有话说,英法德都已经突破了60,瑞士已经65,而丹麦则是67。在率先进入低生育率的欧洲,延后退休已经有了足够长的时间。而我在欧洲人的企业工作的几年来看,甚至有个别欧洲人在到了退休年纪之后,还在继续工作。一方面是常年工作突然退休,给他们带来的不适应,另一方面是欧洲这几年日子慢慢也不好过,大家都想多存点钱。
技术类岗位在跨国金融企业都是后台岗位,这些岗位在中国可能有频繁跳槽,在欧洲整体稳定程度就高了一些。一方面是就业市场池子小,机会不是总有,另一方面,我当时的企业每年还能多少普调1-3个点,虽然说赶不上通胀速度,但纸面上也还能多少有点增加。
那么回到问题,这里面有DBA吗?有,确实是有。
我拜托前同事帮我看了一眼,一位英国大叔至今仍在岗。我离职之前他已经从事了34年多DBA,掐指一算5年多过去了,如果不出意外(还是不出意外地出意外?),到今年年底他正好做了40年的DBA。当年80年代初大学毕业,入职IBM从事DB2相关工作,先是给客户安装配置DB2,然后借助DB2的东风进入金融企业工作,期间又经历了sybase和Oracle的转型,然后就在Oracle的岗位一做将近20年。也见证了最后一台sybase服务器和最后一台solaris服务器的下线。
也许是入行足够早,也许是他确实对这方面有着足够的兴趣,这使得他在过去的39年里,一直在做着数据库相关的工作,也一直坚持到了今天,花甲岁月。
那么,他现在每天在做什么?
答案是,没有固定工作内容。他在公司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如何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用好数据库。所以在我刚入职的时候,他在研究下一代DBaaS平台的产品和当下数据库版本的结合。在我入职之前,他用了多年来调准Oracle的上百个参数,并基于业务类型建立起一个数据库模板库,不同业务根据业务类型和业务量,直接使用模板自动化部署。实现了标准化自动化的数据库部署。在额外需要的地方,需要调整参数的时候,他也会给出很多参数的建议。详尽的文档之下,让我这个菜鸟在入职的时候受益匪浅,每一份文档的编辑历史里,几乎都有他反复出现。
我私下里和他简单聊过,在差不多50岁之前,他一直在做一线DBA,当然不用值夜班。一直到50岁那年,他觉得自己反应和判断力都越来越不足以支撑这个岗位,一旦哪天出了重大事故,晚节不保。与其等到那一天发生,不如早点利用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去辅助后辈。用自己20多年的经验,去创造更多价值。这件事得到了上头的支持,所以他仍然以很高的职级,继续做着没有固定工作内容的岗位,并且乐在其中。如果我的判断没错,他已经过了英国法定退休年龄,却仍然还在岗位发光发热。
读到这里,会不会有朋友问:可是,关我啥事?
昨天我们引申出的另一个话题是,35岁到65岁怎么办?其实这个话题在DBA领域早就被说烂了,DBA有35岁危机,但是绝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寻求突破的方式,就是在不同年龄段,去寻找去尝试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在这一点上,我不得不说,徐老师(白鳝)走在了我们前面,而我也同样不得不说的是,他的历程不具备普遍参考价值。因为时代不同了。如今的时代,变化太快,在公有云和AI双重夹击下,DBA们的未来也在充满着不确定的因素。
在之前的文章《也谈IT从业者的35岁魔咒——DBA篇》我做过一些不成熟的分析,这篇文章还没到时过境迁的程度,也许仍然具有一点点参考价值。与其每天焦虑自己未来会不会被替代,会不会事业,不如多去亲身探索各种可能性。临渊羡鱼不会带来改变,唯有退而结网。
在《雍正王朝》里,废太子胤礽说出了那句“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的梗,以至于后来查尔斯登机,仍然在被大家侃侃而谈。如同爱新觉罗·胤礽不知道,后来会有一个当了70年太子的查尔斯·菲利普·亚瑟·乔治·蒙巴顿-温莎,我们也不晓得,在中国的未来,会不会真的会有一批人,做了40年DBA。
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终不悔九死落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