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银行传统的核心系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不得不开始考虑数字化转型以及升级。银行核心业务系统面临的问题包括:
来自互联网科技公司的竞争。以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打乱了银行原本“平稳有序”的信息化步伐。2003年淘宝网诞生,标志着中国电商“全国性集市+即时性互动+第三方支付”的基本模式形成;支付宝和微信等第三方移动支付业务在个人端支付交易数据量上占据明显优势;蚂蚁金服等既从事金融业务又具备金融科技输出能力的混合型公司代表互联网科技公司与银行形成了正面竞争。
来自同业的竞争。银行业,尤其是国内银行业,全能银行众多,同质竞争非常严重,大家的业务类型、监管标准、客户群体都高度重叠,只能将实现差异化的手段寄希望于技术。
产品迭代慢。业务品种迅速增加,对核心系统的需求快速增多,以产品创新为例:针对新产品、新政策的调整,现有核心业务系统往往不能实现产品和参数的快速配置,导致新产品开发周期长、响应速度慢,不能快速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技术体系封闭,无法自主可控。技术架构方面,现有核心系统由于技术架构陈旧,多以闭源体系为主,以IOE体系的主机、数据库和存储来构建,也无法适应开源体系下开放性和标准化的生态场景,不能满足目前国产化和自主可控的要求。
并发扩展能力不足,扩容成本高。随着互联网支付体系的发展,银行核心系统经常要应对线上活动的潮涌现象,针对一些特殊事件的营销活动,会突然产生非常高的交易并发,突破了传统核心的设计性能上限。传统集中式架构多以垂直扩容为主,边际扩容成本高收益少,且依赖硬件老化,供应存在风险。
功能紧耦合,业务发展遇到瓶颈。传统核心模块与模块之前存在耦合关系,交易的参数化程度也不够,随着外围渠道的不断增多,交易的配置化和服务可编排的诉求越来越 强烈。核心系统每一次版本更新,都需要进行多轮测试和多个环境的充分验证,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外围系统的影响巨大,因而整个系统的迭代速度比较缓慢。
基于以上描述,可以发现银行核心系统面临的问题可以分为2类来看: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来自互联网科技公司以及同行业竞争的加剧,内部因素来自银行的IT架构从早期一直使用国外昂贵的集中式架构。无论是哪方面因素,都迫使银行不得不在核心系统上进行转型与升级。早期的集中式架构没有太多考虑在架构设计上如何让各个业务板块松耦合,带来的问题也是业务逻辑太集中,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业务改动修改上线时间动不动就需要几个月,和典型互联网企业的按天来迭代,上线前还能动态进行修改的敏捷迭代相比,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的态势。因此,从业务功能层面,银行核心系统其实已经在不断进行转型去集中化,具体包括:
从“胖核心”转为“瘦核心”。最早的传统核心系统非常庞大,包括银行涉及的各类业务处理,如客户信息、票据业务、国际结算、托收、总账等业务系统都囊括在核心系统之中。二代支付兴起之后,这些业务系统逐渐从核心系统剥离,分别由专业的 应用系统来承载。核心系统简化成了交易与核算分离的交易处理系统。
功能模块“微服务化”。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兴起,移动端已经占据90%以上的对客交易,银行核心系统以传统的面向账户为中心,转向面向客户为中心。银行核心系统需要适应于互联网业态下的产品敏捷更新,以及电商促销、秒杀活动带来的交易瞬间高并发及交易潮涌现象。集中式架构已经不能满足核心业务敏捷更新、系统快速扩容的需求,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应运而生。
随着技术的发展,银行的核心系统需要逐步解决“鸡蛋在一个篮子里”的问题,分布式、微服务、模块化等概念和技术正不断被大中小型银行运用,集中式架构将被取而代之,这是银行业科技能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参考:
《腾讯云商业银行核心系统分布式转型白皮书》
《银行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