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桌子两边都坐过的云计算从业者,本人一直关注中国云计算的发展。相对于电信设备,智能手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电池等兄弟行业的突飞猛进,中国云计算的产品质量一直和国际同行保持稳定的较大差距,国际竞争力保持为零。这一点可以从美国政府这几年的制裁名单看出:美国政府连小米手机都制裁过,但是从来都懒得制裁中国云厂商(不要抬杠,华为云被制裁是因为集团的缘故)。
都是工程行业,为什么中国云计算行业发展就这么落后呢?我相信各位读者都有很多观点,但是目前为止没有看到严肃的讨论。在其他行业,小米汽车 CEO 雷军本人为电动车事故道歉,宁德时代 CEO 曾毓群直接批评欧洲对手 NorthVolt “所有东西都错了”,人工智能行业的李彦宏积极建言献策国家的 AI 监管规则,李想在开课讲产品设计,而云计算厂商绝大多数 CXO 们没有基本的沟通能力,只能在自家办的活动场子里读一些下属部门拼凑出来的稿子,而这些稿子,基本没有任何洞见,属于付费请人阅读都被嫌弃的水准。
而公开的讨论,对行业的发展是很必要的。小灵通 vs GSM 的争论,智能手机 WAPI vs WiFi 的争论,自动驾驶雷达 vs 摄像头的争论,氢能源 vs 锂电池的争论,不仅促进了从业者的思考深度,也对用户做了很好的市场教育,是极为有效的 marketing 策略。美国云计算同行 FaaS vs Kubernetes 的争论,cloud native vs cloud agnostic的争论,微服务 vs 单体服务的争论,都极大的促进了行业产品的快速迭代。由于缺乏健康诚实的反馈环,中国云计算厂家经常开发一些无厘头的产品,发布一些不知所云的 PR 文章,推荐一些二十年前的古董架构,自我构建一种王后妈妈强迫镜子说自己最漂亮的气氛。而用户经常发现自己充当了乙方中某些层混子完成 KPI 的工具。
有鉴于此,笔者打算发布一系列文章,严肃的讨论这个行业的一些通病。文章不针对某个具体的厂商,但是我也不会用“杭州某厂”或者“H云”之类的可怜虫专用词汇,我会在举例的时候坦率的点名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天翼云或者其他主要玩家,但是不太可能会提及青云和 UCloud,毕竟批评垂死病人是不厚道的行为。
这个行业最危险的一号通病,毫无疑问,就是腐败。

这位云厂商的渠道商,去年八月份还只支持“返点转你支付宝”,十月份就升级为“返点转你个人微信或支付宝上”了,看起来这个行贿流程越来越成熟了。她和我都不熟,甚至不知道我的姓名,就敢这么建议了,显然在她的圈子里,这种返点几乎是公开的,以至于不需要掩盖了。
到了今年三月份,这位代理商又把她的行贿包升级到 3.0 版,新增对 AWS 和阿里腾讯国际站资源的覆盖,最高返点也从去年的30%提升到了35%。

对于企业用户来说,云计算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小的企业几万块一个月,大企业可以一年几个亿,35%的最高返点下的油水,是任何正常薪水无法比拟的。
如果放任这种腐败成为行业的常态,那大家都不必用心做产品了,最后就比谁的下限低谁的胆子大,整个行业只能用死亡螺旋的姿态下坠。
即使最终返点金额低于承诺的35%,这种广泛的行贿也会腐蚀从业者的互相信任。一个工程师和另外一个工程师在争论架构的时候,免不了要考虑一个问题:“他坚持要用 Lambda 不用 Kubernetes,难道是因为 AWS 给他的返点高?”
AWS 在海外有一个非常有效的 Marketing 策略,他们积极建设开发者关系,把 AWS 塑造为技术先锋的工具包,然后推动甲方的开发者向他们的经理们建议使用 AWS。这个策略是如此有效,以至于在某些公司,CTO 拒绝使用 AWS 则需要给出解释以安抚自己的下属。本来阿里云也可这样从下往上给压力,但是,如果 CTO 听说有人可以从代理商那里拿到最高35%的返点,恐怕需要解释的是建议使用云服务的工程师了。
云计算的供应商和用户,基本都有不错收入,本来大家可以无所顾虑的讨论技术和产品,享受 Geek 的乐趣,但是返点进入图片之后,整个画风都歪了。各位读者,是否有类似的经验?欢迎在评论区公开留言,或者在微信对话框给我发送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