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1
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IT的35岁真的那么可怕吗?35岁之后我们到底能做啥?

媛数据 2021-12-13
4332

     “IT的35岁真的成了一个让人人都焦虑的话题,作为技术IT,假设有天失业了,我们还能做什么了?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 曾在Google工作负责过技术工作的科技编辑Matt Heusser总结了他在Google的生活经历,得出结论:作为程序员,你只有15年时间。” 




01

   为什么都是以35岁作为节点?


      曾在Google工作负责过技术工作的科技编辑Matt Heusser总结了他在Google的生活经历,得出结论:作为程序员,你只有15年时间。Matt写到,当他在Google工作时,发现Google所有人都是20出头的年轻人,他们经历的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第一次迈出校门、参加工作,第一次买房,第一次生孩子,第一次买车。但真正让他感到吃惊的是,那些老家伙们都哪儿去了?然后他才意识到,作为技术人员,你只有15年的时间,也就是说, 在美国公司里面,一名员工的半衰期为35岁。打35岁起,找工作面试会越来越难,因为你的肩上的担子,你不可能搬到另一座城市,你的简历上的技术背景也没有那么新潮,你发现下一个大事件的概率也越来越低。到35岁,有一半人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开始转型,比如管理、咨询,或者运营。只有很少人能坚持下来。有些人的半衰期从50岁开始,甚至有四分之一的人到了50岁还在从事技术工作,但在你35岁的时候,你最好能有个计划。

      不过还好,Matt最后提到,至少这些老家伙们还有经验可以分享。达到半衰期的年龄固然让人略显无奈,但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不一样也要走出温暖、安全的鸟巢,学会飞翔吗?再看中国,中国的IT圈里有句话叫做“程序员吃的是青春饭”,有些IT公司也不愿意雇佣大龄程序员。但在我看来,其实35岁的这个问题在任何的行业都有。而在于35岁前有没有清晰的规划,很清楚地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为之努力。或者是即使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也能放低内心生存的心态。

02

35岁的节点,是和岗位需求相关的

     35岁是不是个限制点,得分等级。盲目地把35岁称为限制点,是不负责任的。每个岗位的对应要求和年龄挂钩,不是仅仅限制在35岁。越高职位,年龄会放宽,但是相应能力会有要求。

我们来看某上市公司财务总监招聘要求:

     

      10年以上经验,年龄限制放宽到了45岁。假如一个人22岁从大学毕业就开始算起,那么,积累10年经验,至少也得32岁了。而其要求的高级技能,

比如规划能力、发展战略、年度计划、供应链体系建设等,基本上也差不多需要至少10年经验才能积累完成。

我们再来看下IT行业:


     从IT行业来看,网约车平台架构师,年龄也是35岁起步,上限可以到45岁。其他要求的能力,也必须要具备8-10年左右的经验积累,才能达成。

所以,越是高等级位置,越不会只是年龄作为限制,年龄只会是参考。前提是具备高层的能力,或者是独挡一面,或者是技术领域的沉淀。


04

程序员,怎么发展?

      作为IT如何发展呢?下图的路线已经说了大概的成长路线,但是具体如何,要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


除去卖保险、回家当老师、已经财富自由晒太阳的,还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工种:

1、技术管理者

     很多技术总监,都是35-40岁居多,刚开始做研发、后来做小组长,逐步往技术经理这种管理类岗位转型,

后来慢慢成为大管理者,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转管理后,必然实操水平会逐步下滑。

2、架构师

      技术大牛类的人物,这类对于技术这块有着无比的热爱,而且一般是团队里的攻坚角色,只做一些比较复杂的需求开发,大部分时间都是做评审、技术人才培养、架构设计的工作,一般是研发经验8-10年甚至更长的人。他们对技术更有追求,对做管理没什么兴趣,喜欢搞钻研、做难题(俗称团队里

的技术专家)。

3、项目、产品经理或者业务

       这个几乎是对每一个技术不那么顶尖的IT人,一个比较合理的路,一切的招聘要求都源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而IT也一样,IT公司的利润也来自于业务和产品创造的价值。IT技术对于产品实现中的技术是比较了解,但最大问题,在于产品还有沟通、业务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一些软技能。创始合伙人、前阿里集团产品大学负责人、橙商学院联合创始人苏杰写的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这本书中,提到了用户、需求、项目、团队、战略、修养等话题,那就是如果能有这些能力,再有契机,转岗也是可能。


05

具体怎么做,可以提前准备


     怎么做才可以不至于那么焦虑? 技术积累、形成思维方法论和知识体系、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技术积累:

      术业有专攻,应该要在自己所在领域多钻研下。也可能有的小伙伴说,我去钻研一个小时,没什么效果。可是,要相信水滴石穿的力量,短板效应放专业提升最合适了。一个技术方向,肯定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不擅长的点,就专注于这个不擅长的点,先稳住饭碗,再找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点多深挖一些。充分打磨自己的技术实力,朝某一个技术细分领域的大牛去努力。


形成思维方法论和知识体系

     当你积累足够的技术实力,例如超过10万行代码以后,你应该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法论和自己独立的学习技巧,任何新的技术在你眼中都能迅速的看到技术的本质,快速吸收成为你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平常也可以去了解些关于产品、项目这块的知识,从这些知识的角度去看看现有的项目。


出走属于自己的道路:

     30-33岁这个阶段,最关键的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怎样才能够最大化自己的价值,同时也知道自己有什么重大缺陷。未来是扬长避短还是不断避免自己的缺陷,这些需要提前想清楚。

     祝所有小伙伴们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条路,虽然媛姐也还在慢慢摸索中....

     


     可是,其实只有35岁才有危机吗?其实危机是时刻都有的,比如20岁的工薪要求和能力要求,那么企业就不会招30岁的,因为可能30岁的工薪要求会比20岁的还高,而且还没有20岁的那个面试者那么肯加班和稳定。当然,这只是我随便举的一个例子。

      过好当下,努力准备,热爱生活就好。

     下面一段话送给大家,也送给我自己: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摘自《黄金时代》

文章转载自媛数据,如果涉嫌侵权,请发送邮件至:contact@modb.pro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墨天轮将立刻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