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任何公司无关。
2020年了,还有必要学习Oracle数据库技术么?
2020年新冠疫情之下,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难得的“假期”、聚会和外出减少,也许是你的思考和“充电”的机会。变化的世界,作为Oracle数据库相关技术从业人员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从阿里的去IOE到安全可控的数据库国产化、国内外各大云厂商的云数据库发展如火如荼,相关新闻与传言可谓不绝于耳,RDBMS数据库霸主Oracle,在过去10年中不断面临巨大挑战,似乎正在失去往日风采。
可靠数据胜于雄辩,让我们以数据为依据,理清现实,探究前路。
硬核数据
数据库流行度排行
全球知名的数据库流行度排行榜网站DB-Engines 2019年4月的排名和统计:
・2020年4月各数据库流行度排行榜
▲DB-Engines Ranking (https://db-engines.com/en/ranking)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
- Oracle依然位于榜首,而且4月的流行度相比其他数据库有大幅的增加。
- TOP 3的数据库都是十分成熟的关系数据库(RDBMS),且远远领先其他数据库。
- TOP 10的数据库中有7个是关系数据库(RDBMS)。
・过去8年各数据库流行度排名趋势
▲DB-Engines Ranking (https://db-engines.com/en/ranking_trend)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
- Oracle数据库8年间霸主地位依然未变。
- 8年间前3名排名没有变化,以关系数据库(RDBMS)为主。
- 历经时间,关系数据库(RDBMS)依然是主流。
- PostgreSQL和MongoDB近年大幅提高。
・按数据库模型细分的DBMS受欢迎程度
▲DB-Engines Ranking (https://db-engines.com/en/ranking_categories)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
- 关系数据库(RDBMS)依然在数据库市场占主导。
- 其他类型数据库纷繁错杂。
Gartner数据库报告
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关于数据库的2个报告中,Oracle都得到认可,但也面临挑战:
・运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魔力象限
▲运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魔力象限
在Gartner2019年运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魔力象限报告中,Oracle位于领导者(Leader)象限,即新一代的Oracle数据库提供的创新和增强功能依旧是行业领先,当之无愧的技术领导者。
参考:
Gartner Magic Quadrant for Oper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https://blogs.oracle.com/database/oracle-a-leader-in-2019-gartner-magic-quadrant-for-operational-dbms-v2)
・运营数据库管理系统关键功能报告
在Gartner2019年运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关键功能报告中,Oracle在所有四个Oracle数据库用例中均排名第一。
▲传统交易用例的分数
▲分布式可变数据用例的分数
▲事件处理/数据的动作用例的分数
▲增强型交易用例的分数
通过上图同时可以看到,国产的阿里云的数据库产品(AliSQL)也开始能够全球行业巨头进行竞争。
参考:
Critical Capabilities Use-Case Graphics
(https://www.gartner.com/doc/reprints?id=1-1XT8HVC8&ct=191125&st=sb&source=:ow:o:p:nav:0916BCButton)
Forrester全球数据库评估报告
▲The Forrester Wave™: Database-As-A-Service,Q2 2019
知名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发布了最新的数据库评估报告《The Forrester Wave™: Database-As-A-Service,Q2 2019》显示,Oracle等领导者地位依然不变,国内的阿里和腾讯榜单在列。
云数据库的挑战
国际权威研究机构Gartner 2019年发布 《The Future of the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DBMS) Market Is Cloud》报告指出:数据库的未来是上云,目前云数据库已为数据库市场的增收贡献一半以上份额。
▲ Gartner Total DBMS Market Share¹ Ranks 2011-2018 (by Revenue)
▲阿里云头条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
- Oracle数据库总体而言,依然位于首位。
- 单纯云数据库而言,Oracle数据库从2017年开始有所回落
- 以Amanzon,Alibaba,Google,Huawei,Tencent等云厂商的云数据库市场份额在不断上升。
这个也许和Oracle的一直以来强势政策有关:除了AWR上的 Amazon RDS for Oracle中“附带许可”服务模型(标准SE1和SE2)以外,仅在Oracle自己的云中提供Oracle云数据库服务,未让其他各云厂商提供Oracle云数据库服务。
参考:
The Future of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Is Cloud
https://blogs.gartner.com/donald-feinberg/2019/06/23/the-future-of-database-management-systems-is-cloud/
云时代的Oracle
如何走好下一步?
2025年预测
首先让我们看看Oracle的一份《Database Management Predictions 2019(数据库管理预测)》报告中几个关于不久之后的2025年预测:
- 到2025年,与当今的运营相比,人工智能和增强的体验所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将高达50%。
- 到2025年,80%的企业(和关键任务)工作负载将转移到云中。
- 到2025年,安全事件的数量将增加100倍,而自动化将成为预防,检测和缓解这些威胁的最可靠方法。
- 到2025年,将有60%的新IT工作目前为止尚未明确(新的挑战产生新的机会)。
- 到2025年,所有云应用程序将包含AI技术。
▲Database Management Predictions 2019(数据库管理预测)
https://www.oracle.com/a/ocom/docs/database/database-management-predictions-2019.pdf
在数据库应用的各方面(如数据库维护,数据库安全,数据库的可靠性/可用性/性能,数据库配置,数据库扩展/补丁/调优等)未来都将发生改变。
众多的琐碎的数据库创建部署和维护任务(如监视,错误检查,定期备份/恢复,打补丁…)将不再需要。如同Oracle历史上RMAN功能的出现改变了数据库备份和恢复的方式一样,云和自治数据库将释放出DBA的双手,一个DBA将轻松管理更多的数据库。
标准化的DBaaS基础架构,提供了新的数据库部署方式,不用复杂的脚本,通过浏览器页面就可以在40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配置满足大多数应用的Oracle云数据库,DBA手动创建和更新数据库的场景将变得极其稀少。
云服务将提供热补丁和实时调整,Bug等问题将得到及时的解决,极大可能地消除系统运行时的手动维护活动,例如补丁,更新和升级。
随着数据库的发展,数据库内部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基于性能统计数据,应用成熟的调优技术,在应用程序运行中检测和解决异常以及优化索引和SQL语句调优。
DBA角色转变
云在很大程度上接管了系统DBA的功能,并使云中许多功能自动化,DBA正在从系统维护DBA角色转移到更多以应用程序为中心(应用 DBA)的职责。同时也意味着DBA工作范围的扩大,正如当Oracle Exadata出现时,DBA角色与系统管理员和存储管理员的角色的融合。
▲The Evolution of the DBA Role
数据是依然是企业一项至关重要的组织资产,必须始终可用,可信赖和安全。自动化将改变一切,但是自动化永远无法取代人的作用。例如飞机早已经能够自动化飞行了,但是不是就不再需要飞行员驾驶并掌控飞机了?熟悉数据的DBA将担任更重要的角色,例如数据架构师,数据经理和首席数据官。
个人能做什么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世界变化时,每一个个体都不能独善其身,难免焦虑和和对未来的担忧。作为普通数据库技术从业者,我们无法改变时代的变迁,我们只能改变自己更快更好的适应新的挑战。
十条建议
以下是面对云挑战和自治数据库时代,Oracle给DBA、据库技术从业者的十条建议,供参考:
1.
Pivot: Shift your role from database administrator to data architect.
核心:从数据库管理员角色转换到数据架构师角色
2.
Create: Focus on data delivery and data modeling, not on routine maintenance.
创造:专注于数据交付和数据建模,而不是常规维护。
3.
Evolve: Look for opportunities to work on projects that involve security, inform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tuning.
发展:寻找机会从事涉及安全性,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和应用程序调优的项目。
4.
Learn: Educate yourself on the latest Oracle Database product offerings, so you know when to recommend Oracle Autonomous Database rather than another cloud service.
学习:对最新的Oracle数据库产品进行自我学习,了解新技术。
5.
Experiment: Volunteer to try out new software by signing up for beta test programs, so you can stay abreast of new product capabilities that will keep your organization at the cutting edge.
实践:通过注册Beta测试计划来试用新软件,及时了解将使自己的组织保持领先地位的新产品功能。
6.
Collaborate: Get involved with agile development projects to help developers quickly create new applications and iterations.
协作:参与敏捷开发项目,帮助开发人员快速创建新的应用程序和迭代。
7.
Innovate: Devise better ways to predict how data can be used to deliver better predictive insight, improve customer experience or apply data to create new revenue opportunities.
创新:设计更好的方法来预测如何使用数据来提供更好的预见性洞察力,改善客户体验或应用数据来创造新的收益。
8.
Analyze: Help business professionals discern trends and patterns in their data and use new types of analytics tools.
分析:帮助业务人员识别其数据中的趋势和模式,并使用新型分析工具。
9.
Orchestrate: Develop broader insight into data life cycle and help broker a smooth transition to the cloud.
协调:对数据生命周期有更广泛的洞察力,并帮助公司顺利过渡到云。
10.
Strategize: Don’t let user requests dominate your time. Get involved in security, performance tuning, high availability, migrations, and upgrades—all the things that move your business forward.
策略:不要让用户请求支配你的时间。参与安全性,性能调整,高可用性,迁移和升级等这些能够帮你向前发展的工作中。
参考:
Advice for Upwardly Mobile DBAs
https://www.oracle.com/a/ocom/docs/applications/50704-oracle-strategic-dba-checklist.pdf
从中你看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
职业安全的基础
也许只是也许,将来真的不再需要专职DBA了(不要以为MySQL、PG DBA是例外),但行业在千遍万化,新时代中的人却依然还会是那些人!
所以我们要在努力做好当前工作的同时,学会改变自己,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换来自己的安全。
以下是古典老师《超级个体》的三种超能力,愿与大家共勉:
第一种能力,是自我迭代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在动态之间,边奔跑还得边思考的能力。一旦个体崛起的时代出现,你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知道自己内心的驱动力,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才有可能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然后,你还需要持续地迭代和更新这个目标。
第二种超能力,就是需要掌握三种底层的元能力——生产、链接以及传播的能力。
在一个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你需要向外散播信息,这是传播的能力;你需要跟其他节点连接,这是链接的能力;你需要持续地自己生产信息,这就是生产的能力。
第三种超能力,就是复原力。
什么叫复原力?每个人这一辈子都会成功和失败很多次,未来的成功和失败都会更快,而每个人要活好,都需要更强的超级复原力。
好了聊了这么多,观点只有一个,做好当前工作,该学还得学!!
专注于技术不限于技术!
用碎片化的时间,一点一滴地提高数据库技术和个人能力。
欢迎关注公众号:Oracle数据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