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14
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三十八载,Oracle伴我同行!

原创 由迪 2020-09-30
1587

image.png

*——*记我的职业成长之路(盖国强)

题记

2015年是Oracle公司38周年,2015年我38岁。在Oracle庆祝38岁生日之际,谨以此文作为回顾,记录我的Oracle技术之路。同时也希望可以给走在技术道路上的朋友们以借鉴。

1.1 缘起边陲,恰同学风华正茂

2000年大学毕业时,我在第一份工作中第一次接触到Oracle数据库。那时我作为一个程序员,参与了一个大型企业ERP系统的开发进程。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由网络配置一步一步开始深入Oracle数据库的内部。

很幸运,在我作为程序员的职业生涯中,我的第一位师傅把云波先生,不断给我信任和鼓励,也不断促进我学习。在我能够顺利完成开发工作之后,我获得的第一份额外工作是管理公司的域服务器和邮件服务器,从那时开始我深入学习了和Windows相关的技术,并且在ITPUB论坛上成为了微软技术版主。再然后,师傅说,“跟我一起研究一下UNIX和Oracle吧”。就这样,我走上了DBA之路,自那时起也在ITPUB论坛担任了Oracle数据库管理版版主,这个职务目前仍然挂在我的头上,已然是近15年的时间。

我工作中的第一位师傅是职业生涯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人。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始终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积累,经由思考对未知问题做出解答,而且几乎不走弯路。感谢我的第一家公司,那些卓越的项目和优秀的人才让我得以从一个毛头小伙走进了信息技术的深邃世界,并且在如梭的岁月中从未后悔最初的选择。

接触了Oracle数据库之后,同时感受到了互联网的魅力,从那时起就开始在论坛上疯狂的活跃起来,提问和回答,从此一发不可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是论坛上发帖最多的那个人。我几乎为每个复杂的问题进行测试,尽我所能的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有的甚至会耗时数日,然而乐此不疲。

第一次听到Oracle的认证,是从一位同事那里。他煞有介事地说,获得这个认证,就拿到了一张金字招牌,好工作唾手可得。

我想当时我的眼里一定有光芒闪烁,从那开始,我定下了一个目标:一定要通过这个认证。我确实经历了艰苦的学习过程。自学,从每一本能够找到的官方教材入手,夜以继日。那是大学毕业之后,参加的第一次考试,而且是全英文的上机答题,虽然我已经不太记得考场的情形,但是考试前一天夜晚的紧张和忐忑还历历在目。

最终,经过漫长的3个月,完成了5门课程的考试,我终于拿到了Oracle 8i的OCP认证证书,如图1-1所示。那是在2002年的昆明。
image.png

图1-1

在当时,每考过一门课程,会首先收到一张成绩单(我保存至今,大约也可以算得上古董了)如图1-2所示,而且要凑齐5张才能召唤证书啊!几张薄薄的纸却是沉甸甸的,那是我拿到的第一个IT相关的认证。

在后来总结这段工作时,我给一些朋友的建议是:如果你手上已经有了一份工作,那你需要做的是——做好它,哪怕那不是你喜欢的!你必须证明给别人看你有做好一件事情的能力,别人才会给你下一个机会!我正是在不断努力工作的进程中,不断获得学习新事物的机会,并最终找到自己喜爱的道路。

image.png

图1-2

而且,对于任何一门技艺的学习,积累都尤为重要。这个积累的过程需要时间,只有去除浮躁,认真学习,不断积累,寻找机遇,才能够更好的把握自己的职业生涯。

1.2 京师磨练,转眼已历十二载

2003年4月1日,我离开原来学习生活了7年的城市来到北京,开始寻找新的机会、新的起点。

结束一份熟悉多年的工作,离开一个生活多年的城市,走向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街道,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朋友问起我当时的抉择,回想起来感觉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感觉遇到了瓶颈;二是做好了知识的积累。然后再有一些契机和触发条件,就很容易做出选择了,当然最重要的,那时候我还年轻。

在北京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我有两个选择的方向。一是作为一个程序员继续做ERP软件的开发工作;二是作为数据库管理员(DBA–Database Administrator),寻找一个数据库管理的工程师职位。

机缘巧合,ITPUB上的一位朋友为我介绍了一份DBA的工作(虽然那只是我众多面试的其中之一)。在非典前夕的兵荒马乱之中,这家公司的快速响应让我在4月17日正式上岗。而在非典之后,还有一些公司陆续通知我去复试或者考虑入职。

在这之后,ITPUB上几个素未谋面的好友陆续来到北京,叶梁(ITPUB上的Coolyl)从广州回到北京,冯春培(ITPUB上的biti_rainy)从珠海回到北京,他们和我住到了一起,那所租来的房子成为了几年间我们在北京的重要据点。我们家的技术实力空前壮大,我用四个字来形容那个阶段:黄金时代。那个时侯,很多时间在讨论与学习中度过,我们经常彼此提出值得研究的Oracle技术内容探讨研究。那一段时间,进步飞快。那个时候ORA-600、Kamus都是家里的常客(他们现在都是我创业上的合作伙伴),大家经常在一起打牌、讨论,甚至注册马甲上网吵架,那一个阶段结下的朋友和友谊将永不磨灭。

在北京的最初几年,工作之外,我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投入到ITPUB的培训课程中去。在ITPUB的创始人黄志洪(tigerfish)先生的带领下,以培训来支持论坛的持续发展,后来我也因此成为论坛的超级版主从而进入到核心团队中。在我们最初成长的岁月里,论坛始终在我们身边,变成了我们永远无法割舍的精神家园。虽然在2006年论坛最终被出售,但是那些一同成长的老朋友始终聚在那里未曾离去。

今天回过头去看,我想,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互相促进、共同奋斗,是再幸运不过的事情了。

2004年,我第一次去上海,参加了Oracle OpenWorld大会,结识了来自全国数据库领域的朋友们,如图1-3所示。这张照片中的朋友,在数据库应用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个人发展,很多人当时是第一次相聚。Oracle OpenWorld一直是非常吸引人的技术盛会,在这样一个生态圈茁壮成长。幸运的是,在今天的微信时代,这些朋友又能够辗转相遇,时光流转,大家都在一起前行。

在北京的第一家公司是一个快速成长的企业。我和北京共历了非典,也和这个公司共历了快速成长的整个过程。这个公司给了我宽松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同事氛围和足够的成长空间,使得我能够全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很多同事十分优秀,在他们中间,我感受到了工作的乐趣与成长的快乐,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工作的锻炼、同事的影响和自我的学习,让我快速地成长起来,并且最终在职业上成熟起来。
image.png

图1-3

在职业上成熟,获得充分的自信,能够清晰、冷静、严谨的思考,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来说尤其重要。我庆幸的是,有机会在这家公司获得了这些。

随着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我的职位开始有所变化。在公司工作的5年中,我的职位从工程师到部门经理,再然后是部门总监。职位上的变化让我开始接触新的内容,那就是如何领导和带领更多的同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作为一个领头人,你要学习如何为他人着想、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如何带动大家共同进步与发展。在这个职位上的思考与经历同样让我受益匪浅。

我并不能够清晰地回忆起,何时建立起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思想,但是这一习惯对我至为重要。我一直以来的习惯是,从不轻易对一件事情下判断,哪怕于别人来说可能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有时候某个人所做的看起来似乎不可理喻的事情,了解之后总有其可原的情理。理解、宽容、不要以恶意去揣度别人,是我一直遵循的人生法则

在我的职业旅程中,可以说Oracle****数据库技术帮助我开启了一段新的职业生涯,而社区则帮助我找到了朋友。在今天我相信仍然如此,社区和社群仍然是我们获取知识和结识朋友的重要途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谓相遇,实为必然。

1.3 笔耕不辍,年少曾怀作家梦

在北京工作的这些年,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我还不断学习,根据自己的实践与积累,写作、编辑、翻译出版了一系列Oracle数据库方面的技术书籍。写作的最初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把自己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分享出来,并且可以和朋友们一起为社区与网络生涯留下一点记忆。就这样一路走下来到了今天,自己也在坚持之中受益匪浅。

我年轻时曾经有过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一个作家,现在这个梦想在技术领域得以局部实现,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以下这些作品,如图1-4所示,或合著,或翻译,或独撰,这期间收获最大的其实是我自己。而《Oracle DBA手记》系列图书的合著者,今天多数都成为了云和恩墨的合伙人,一起继续奋斗在另一个方向,这其中包括“Oracle百科全书”杨廷琨和“中国西部唯一的Oracle ACED”老熊(熊军)。
image.png
图1-4

2004年4月13日,也就是我到北京后1年多,我在网络上开启了自己个人的博客站点,注册的域名就是Eygle.com,如图1-5所示。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基本坚持每天在网站上发表一篇或技术、或生活的个人文章,去记录自己成长的点滴,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在博客时代,10几年坚持下来,我的网站上已经累积了数千篇技术和生活感悟文章,这些内容对我来说是无比宝贵的财富。通过网站,我还结识了很多的朋友。最高兴的是,很多文章能够帮助别人。朋友们经常发邮件来和我探讨技术内容或者对某个有帮助的技术文章表示感谢,有很多朋友来自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甚至是国外的很多地方,这些都成为鼓励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现在经常有网友问我,这么多内容是如何积累起来的,如何构建一个个人站点?其实除了技术之外,只有两个字:坚持!如果你能够坚持数年如一日的做一件事,那么最后的成绩一定会让你自己也吃惊的。

image.png

图1-5

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都做过无数的思考和学习。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将这些经验和过程记录在自己的头脑中,时过境迁就可能模糊、遗忘,而如果记录总结出来,不仅可以帮助其他人,还可以对自己做个记录,当然这要有所付出,可是我坚信,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文本框: 图1-6 ]
image.png
所以我曾经在《Oracle数据库性能优化》一书的序言中写到:

兴趣 + 勤奋 + 坚持 + 方法 ≈ 成功

很遗憾我不能给以上公式画上“=,但是无关紧要,只要具备了以上因素,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离成功不远了。

在从事一件工作或事业时,能够坚持不懈是多么重要啊!

2006年8月,我和很多朋友一起参加了“中国首届杰出数据库工程师评选”活动,并且获评为“十大杰出数据库工程师”之一,这是外界对我做出的一个非常积极的肯定。图1-6是北京大学教授——唐世渭老师为我颁奖的照片)。

2010年,我和张乐奕(Kamus)一起创立了ACOUG(All China Oracle User Group),进一步的推动地面活动和技术交流。

这个阶段我可以作出的总结是:积累知识,分享经验,收获快乐!写作的过程是艰苦的,然而分享的收获会超出你的想象。能够帮助别人,分享有价值的经验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计划将这个工作一直坚持下去。

由于个人对于技术的执着和热爱,这么多年来,不管在怎样的工作岗位上,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刚开始在北京做DBA的工作时,经常为一个个技术问题废寝忘食。记得有一次在公司思考一个问题未果,吃饭时一直思索,思路顿开始,立即丢下饭不吃跑回去做实验来推理验证。有时候会持续很多年关注和跟踪某个技术问题,直到某一天豁然开朗,融会贯通。

我相信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阶段遇到自己的瓶颈,然而必须在山重水复之后才能有技进乎道的感觉,我相信所有的技艺在最后的层面上都会如此,而只有具备毅力与坚持者方能抵达

有一年我去兰州大学做技术交流,兰州大学的一位李老师对我说,最近看我网站上提到的学习方法等内容,感觉到一个字:虚!我当时跟他开玩笑说,我还有更虚无的8个字可以送给你,那就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image.png
这是玩笑,也不是玩笑。有时候对Oracle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之后,接下来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实际上是非常灵活的,很多时候简单的常规方法经过巧妙运用之后就可以非常神奇,发挥出你意想不到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花力气去做的仍然是积累、深入和思考,然后才能在遇到问题时举重若轻、运用自如。

这些年在技术方面不断的努力带来的一个额外收获就是Oracle公司官方的认同。在2007年3月,我被Oracle公司授予Oracle ACE称号,如图1-7所示,是国内第一个获此称号的人;在2008年2月,被Oracle公司授予Oracle ACE Director(ACE 总监)称号。这是Oracle公司对Oracle公司之外的人所能授予的最高荣誉称号。到2016年8月,国内目前仅有10人保有该称号,其中Oracle数据库方向8人,MySQL数据库方向2人。我认为在这个技术方向上奋斗的朋友,都可以将此作为一个奋斗目标。

所有的这些积累,都是后来我尝试创业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1.4 三重境界,见山见水见真我

最近在我们的“云和恩墨微信大讲堂”中,仍然有很多朋友时常向我咨询学习Oracle的方法和提到学习之中的艰辛和困惑,我就将自己最有感触的一些经验、观察和总结分享给大家。

最经常被提及的一个问题是,应该如何学习Oracle,怎样才能快速提高?很多人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感觉艰辛,甚或阶段性地停滞不前。我想这个旅程的体验不仅仅和Oracle学习相关,和任何一项技术的学习,都有相关。

其实学习任何东西都是一样,没有太多的捷径可走,必须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在进一步学习中得到快速提高。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经概括了为学的三种境界,我在这里借用一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学习Oracle*,这也是你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

第一层境界是说,学习的路是漫长的,你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半途而废还不如不要开始。

这里,注意一个“尽”字,在开始学习的过程中,你必须充分阅读Oracle的基础文档:概念手册、管理手册和备份恢复手册等(这些你都可以在 http://docs.oracle.com 上找到);OCP认证的教材也值得仔细阅读,那些教材撰写得非常详尽和精彩。打好基础之后你才具备了进一步提升的能力,万丈高楼都是由地而起。

第二层境界是说,尽管经历挫折、打击、灰心、沮丧,也都要坚持不放弃。具备了基础知识之后,你可以对自己感兴趣或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由浅入深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甚至很多时候你会感到自己停滞不前,但是不要动摇,学习及理解上的突破也需要时间。

第三层境界是说,经历了那么多努力以后,你会发现,那苦苦思考的问题,那百思不得其解的算法原理,原来答案就在手边。你的思路豁然开朗,宛如拨云见月。这个时候,学习对你来说,不再是个难题,也许是种享受,是门艺术。

所以如果你想问我如何速成,那我是没有答案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当然这三种境界在实际中也许是交叉的,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有蓦然回首的收获。

我引用一下杨廷琨在一次访谈中的经验终结,他认为“持之以恒”是关键。

“谈论 Oracle 技术学习的文章非常多,方法真的不是最重要的,持之以恒不间断的学习才是成功的关键。而除了潜心研究外,多关注新的技术发展和趋势十分关键。低头做事,抬头看路,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和行业的趋势可以避免走弯路,对于更好的理解技术的演进很有帮助。

杨长老罗列了4种学习路径,包括他自己的,我稍加总结。
杨廷琨从阅读 Oracle 官方文档起步,先看 Concept,再看 Administrator,然后是 Backup、Performance Tunning、RAC、Data Guard、Upgrade、Utilities、Network 等等,通读所有重要官方文档。
盖国强多次提过他的学习方法是由点及面,抓住每个技术点,不断的深入下去,最终把整个体系的脉络理清楚。

崔华的学习方法是通读 Metalink 文档,他在演讲的时候介绍他每天要看几个小时的 Metalink 文档,每天都会经历多次的页面超时。

张乐奕更喜欢关注国外顶级专家的 BLOG 和 Mail List,这样可以快速的获取到业内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4种学习方法,我概括成两类:Full Scan 和 Index Scan。

杨长老有“Oracle 百科全书”的美誉,他看文档是全表扫描,遍历;崔华钻研技术也是如醉如痴、废寝忘食,他读 MOS 是经年累月持之以恒的,也属于全扫。

我和张乐奕的方法有点像索引扫描,我推荐由一个根节点下钻,然后你可能发现几个分支,一堆叶节点,通过这样的过程由点及面,形成体系。

方法可以借鉴,但是最终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去学习前进。我认为以上探讨的经验和思路,适用于所有领域的学习之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是采用“由点及面法”,可以和大家分享。由点及面是指当遇到一个问题后,一定是深入下去,穷究根本,这样你会发现,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必定会带起一大片的知识点,如果你能对很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那么在深处,你会发现,这些面逐渐接合,慢慢的延伸到Oracle的所有层面,逐渐你就能融会贯通。这时候,你会主动去尝试全面学习Oracle,扫除你的知识盲点,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需要。

由实践触发的学习才最有针对性,才更能让你深入的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的经验于我们是至为宝贵的。如果说有,那么这,就是我的捷径。想想自己,经常是“每有所获,便欣然忘食”,兴趣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作为一个数据库管理人员,你需要做的就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以及经验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做出快速正确的判断。当问题出现时,你需要知道应该使用怎样的手段发现问题的根本;找到问题之后,你需要运用你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当然并不容易,举重若轻还是举轻若重,取决于你具备怎样的基础以及经验积累。

要是你觉得这一切过于复杂了,那我还有一句简单的话送给大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正是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提高。

1.5 云和恩墨,数据服务起征途

时至今日,IT这个行业仍然是最为吸引毕业生的一个重要行业。记得多年前榕树下的一位朋友“落花如雨”说过一句话:喜欢这个行业,因为这个行业里汇聚了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人才与最快速增长的财富。

就因为这两点,众多的年轻人前仆后继的开始涌入这个圈子。那么然后,出路又在何方呢?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程序员或者IT领域是年轻人的天下,因为这里有变换迅速的技术和产品,而机遇和压力一直是呈正比增加的。

我也开始探索作为技术人的出路,云和恩墨就是这样一个开始,如图1-8所示。

很幸运,我在职业生涯的前10年做好了充分的积累,打下了扎实的技术根底,拥有一定的网络影响力,从而具备了开始一项事业最初的条件;更加幸运的是,我结识了一群值得信赖的伙伴,他们有的擅长管理,有的精通技术,怀着共同的梦想,在前进的途中,逐渐汇聚到云和恩墨公司的大旗之下,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虽然未来充满风险和未知,但是没有什么比挑战自我的极限更值得尝试的了。今天,云和恩墨已经成长为一个超过200人的团队,拥有6位Oracle ACED,2位Oracle ACE,国内SQL大赛冠军,30多位OCM认证大师,同时具备来自互联网公司的MySQL专家,打造出国内最卓越的技术服务团队,这其中艰辛与甘甜并尝。

走一条不可预期的路,对自己充满挑战,也充满乐趣,这体验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将是全新的

云和恩墨是一家依托互联网新型人脉建立起来的公司,也依托互联网进行传播和客户发展,我一直希望这个全新的公司能够带有一些网络的、Web 2.0****的气息,能够跟进时代与潮流,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专注、专业、灵动”是我们的目标,专注于数据,专业以人才,灵动于服务,由此实现我们“数据驱动,成就未来”的目标。我们深信,唯有成就客户,才能成就自我,云和恩墨始终将对客户的承诺放在第一位。

在云和恩墨全体同仁的努力之下,公司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更获评为2015年中关村高成长企业100强,如图1-9所示,这是我的选择以及恩墨人全体努力所开创出来的一条道路。

当然不管走哪一条路,这里面都有一句潜台词就是:你必须面临严峻的竞争,取得快速的成长!对于企业和个人都是如此。

张爱玲说过,成名要趁早。做技术的也是如此,成长越早越好,越快越好。对于个体,在经历了足够的积累和成长之后,在尽快到达天花板并且超越之后,你会发现前方供你选择的道路会更多、更宽广。而对于企业,也必须具备快速迭代推进目标的能力。有视野、有执行,才能最终成就事业。
image.png
​ 图1-8 云和恩墨的logo
image.png
图1-9
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给我们的压迫感随时都在,时间与时机总是稍纵即逝,所以进入IT这个领域,注定我们要不断跋涉,不能停息。

说了那么多,其实有一个核心的思想:积累非常重要!不管在哪一个行业,做什么工作,如果你能够利用自己以前的学习、工作经验,发挥自己积累的技能,那么做事情就会事半功倍;而如果你试图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那么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功课才行。

总结一下这些年走过的路,零零碎碎有一些话可以和大家分享。

(1)勤奋、坚持,这两点非常重要,当然如果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作为职业,用正确的方法,走正确的路,那么取得成绩是早晚的事情,我经常写给读者的座右铭就是:天道酬勤。

(2)在看不清方向的时候,低下头来把手中的工作做好

(3)向他人学习,向聪明人学习,借鉴成功者、同行者的经验非常重要。

(4)敞开心胸,平淡看得失。

(5)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比如结婚、生子。

(6)行动有时候比思想更重要。

这些话,永不落伍。

1.6 理想实践,开发运维一体化

在数据行业那么久,我们总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好的想法落地,渐渐地改变行业中的不合理之处,让这个技术世界变得美丽一点点。

那么这个行业里有什么迫切需要改变的?

作为资深的DBA你可能会发现,我们10年前处理的问题和今天没有什么不同。针对数据库的运维巡检日复一日,SQL优化应对全表扫描或是隐式转换,转眼就耗费了经年的时光。所以我们有一个理想,不要让DBA重复在这些无休止的工作上,或者至少能够做得更有价值,也力争能够改变用户在使用数据库的过程中,屡见不鲜的事后救火。

所以我们第一个在国内提出了“SQL审核”“智能巡检”等理念,希望真正能够通过自动化运维、工具化约束,去改善SQL开发质量、发现和凸显问题,从而防患于未然,提升系统稳定性,改善数据库运维的现状。我们相信通过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才能够不断推动业界向前。

早在2011年,我们基于对于业界的思考,就开始开发了一款SQL审核产品,称为z3,如图1-10所示。它可以审核开发测试阶段的SQL,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希望由此将运维DBA和开发结合起来。我们从未想过,这居然就是今天最热门的DevOps所讨论的范畴。
image.png
图1-10

通过不断地呼吁和倡导,今天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国内很多企业都开始去开发这方面的工具,去推行SQL审核的理念。

那么什么是DevOps呢?维基百科的定义如下所示。

DevOps*(Development和Operations的组合词)是一种重视“软件开发人员(Dev**)*”和“IT运维技术人员(Ops之间沟通合作的文化、运动或惯例。透过自动化“软件交付和“架构变更的流程,来使得构建、测试、发布软件能够更加地快捷、频繁和可靠。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DevOps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上的改变。开发和运维通过更多的沟通达成更可靠的系统输出,从而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加注动力。在2015年Gartner的技术成熟度曲线上,DevOps正处于巅峰,如图1-11所示。

image.png
图1-11

而根据多年的行业经验,我们认为****DevOps******在**Oracle******数据库的最佳实践应该就是**SQL****审核。江苏移动技术专家戴建东的一段感触之言为我们提供了来自实践的依据,他明确提到:

“其实在生产中,绝大多数Oracle的业务系统出现问题都是SQL导致的。但是大多DBA**,尤其是偏运维的DBA对SQL并不擅长,这些DBA承担着数据库运维和维护稳定性的职责,而他们对这些问题可能又无能为力。原本SQL的质量应该是开发层负责的问题,但目前的现状是,开发人员管不了,运维人员不擅长。所以当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就需要专业人员“救火,而事发或事后救火往往是业务已经遭受了损失。

SQL审核的理念就是,将这些“开发人员管不了,运维人员不擅长”的核心SQL问题抽取出来,作为DevOps的范畴。通过来自运维的经验,指导和辅助开发完成高性能的SQL改写,并且不断通过自动的SQL审核工具和专家的修改建议相结合,推进开发质量的提升,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将性能事故消弭于无形。这也正是DevOps的理想所在。

对于开发团队来说,持续的进行SQL培训我认为非常重要,开发的SQL能力提升了,对于DBA只有好处,数据库的稳定性自然会得到提升。DBA也有职责去和开发沟通,对他们进行面向运维高性能培训。在Oracle DevOps时代,DBA要勇于承担责任,去推进变化。而且在DBA的学习过程中,就是要不断深入去了解各个层面的知识,才能不断进步、融会贯通,找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感觉。也才能从工作中找到自信和乐趣,进而培养和巩固兴趣,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帮助他人,提升团队。

在今天的云时代,各个领域都在发生变化,DBA的领域同样面临挑战,表达一下我的观点。

(1)DBA从后端走向前端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其技术价值。

(2)应用向着预防问题方向演进永远比事后救火更重要。

所以慢慢很多企业开始在开发环节,以开发DBA来进行把关,以SQL审核优化来控制质量。我建议DBA们关注一下这个方向和变化。在现实中,解决单个问题往往是简单的,但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去防范一类问题,让更多的人免于重复落入类似的故障。

从经验到规范,从规范到规则,这是DBA工作更高价值的体现。当我们能够将经验固化成SQL、算法或者程序之后,才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都能够努力一点点,就能够一起将我们所从事的行业变得美好一点点,从而也会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美好一点点。

云和恩墨在云的时代,正在致力于以团队智慧和经验,衍生产品,以产品服务更多的客户和DBA们,进而推进行业的进步。

1.7 快乐生活,此心安处是吾乡

image.png在本文的最后,我还想说几句的是,除了工作之外,不要忘记了生活,没有什么比生活更重要的,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

想一想你匆忙的脚步是否已经很久没有为一览风景而停留?想一想你是否已经很久没有陪家人与朋友出游谈天?要记住我们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而不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在IT圈子的朋友们尤其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大量的加班,黑白颠倒,这一切绝不是生活的目标。

在我的一本书的结尾,我写过如下一段话,与大家分享。

2008年的9月21日~9月25日,应Oracle公司的邀请,我到旧金山参加了Oracle 2008 Open World**大会。你能猜到大会上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什么?

不是Oracle发布的Exadata Programmable Storage Server也不是HP Oracle Database Machine**(Oracle软件公司划时代发布的两款硬件产品),而是Larry在Keynote上发表的演讲时讲到的一段话,他说:在过去七八年间,我的主要工作是去赢得美洲杯(American’s Cup**),然后才是在Oracle**的工作。

不管Larry**想传达的意思是什么,我的理解是,能够快乐地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才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而工作不过是生活的另一面。

工作是永无穷尽的,而生活则是有限的,快乐的生活比什么都要重要。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在为理想与未来奋斗之余,让我们用更多一点的时间去经历更加快乐的生活吧!

Oracle公司自1977年始,已经度过了38年的漫长历史。时至今日,Oracle公司仍然是充满创新和斗志昂扬的一家公司。我的职业生涯一直有Oracle相伴,感谢Oracle。

根据2016年7月28日的消息,为了实现云上SaaS的市场目标,Oracle公司出价93亿美元,收购NetSuite公司。NetSuite是一家提供云上ERP服务的公司。在过去的几年间,Larry Ellison致力于将Oracle变革为一家云公司,整个公司正在全力以赴地将所有的产品和服务转移到云上来。Oracle已经从一家以数据库为主的软件公司,华丽转身成为一家能够在IaaS,PaaS,SaaS上提供全面云服务的云公司。

我们相信Oracle在云时代必然能够再次“冲上云霄”,赢得未来。

最后修改时间:2020-09-30 14:47:29
「喜欢这篇文章,您的关注和赞赏是给作者最好的鼓励」
关注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为墨天轮用户原创内容,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墨天轮),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墨天轮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墨天轮中有涉嫌抄袭或者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modb.pro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墨天轮将立刻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

目录
  • 1.1 缘起边陲,恰同学风华正茂
  • 1.2 京师磨练,转眼已历十二载
  • 1.3 笔耕不辍,年少曾怀作家梦
  • 1.4 三重境界,见山见水见真我
  • 1.5 云和恩墨,数据服务起征途
  • 1.6 理想实践,开发运维一体化
  • 1.7 快乐生活,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