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日前发布了“殷墟甲骨文数据库”,以数字化的形式清晰完整地将过往甲骨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汇编出版。该库汇聚多年甲骨研究成果,集原文、释文和甲骨字典于一体,很好地解决了甲骨成果分散的难题,也让甲骨文摹写成果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殷墟甲骨文数据库是中华书局与浙江师范大学陈年福教授合作开发的甲骨文专题数据库。该库以陈年福教授的甲骨文文本整理成果为基础,增补、修订而形成。全库收录甲骨59591片、卜辞143856条,参考国内外数十种甲骨文著录文献,每条卜辞均包含摹写与释文两部分,并标注卜辞主题分类、具体来源出处和所属字体组类。在此基础上,整理多年来学界有关甲骨缀合的成果,使得该库展现的内容更为完整、全面。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因契刻于龟甲、兽骨之上而得名,亦被称为“契文”。事实上,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上就曾收录过“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等相关文章,配图上略为斑驳的龟骨面遍布着字符般的刻痕,能模糊地辨认出其中的一些象形文字。此次“殷墟甲骨文数据库”的发布,让原本“破碎分散”的甲骨文以另一种方式留存当下,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讲,给予了甲骨文第二次生命:不仅仅是置于藏馆展柜中被凝望,更重要的是,新的承载方式让这些古老的文明遗产重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让我们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甲骨文的魅力,跨过时代帷幕,彼此间距离更加接近。
甲骨是殷人用以占卜的遗物,极具考古价值,堪称中华文明瑰宝。自晚清以来,我国的甲骨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日渐展开,到21世纪的今天已蔚为壮观,其间种种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商代社会历史及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史料。然而囿于专业知识等限制,这些成果往往很少被大众所了解和熟悉,除了从教科书上学习分散零碎的相关知识,博物馆冰冷透亮、一尘不染的展柜中陈列的一片片龟骨或兽骨亦很少被人们所注意。长此以往,这种文化瑰宝就可能被掩于历史幕帘之后,淡化了民族记忆。
作为华夏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甲骨文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每个字是怎样诞生的,小到一草一木,大到浩瀚宇宙,让我们领略中华汉字的独特魅力。这些被认为是古人“天真烂漫的简笔画”被几千年历史的厚重尘埃所遮掩,鲜少有人问津。而数字化的呈现方式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层隔阂。受限于不可移动、刻痕难以辨认的甲骨焕然新生,借助数据库,人们可以随时查询和学习了解甲骨文的相关知识。此外,数据库还附有重要研究成果——甲骨联机字典。该字典全面展示了甲骨文的字头、读音、字形、解形和释义,包含约3900个字头,6700个词头,方便人们查阅和理解。
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和遗物,科技赋能、数字化再现,就能让尘封的历史变得鲜活,让古老的华夏文明获得新生。我们相信并期待着,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科技能让文明用另一种方式永恒地存在,永久地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