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CPU的"前世今生"
从沙粒蜕变成芯片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电子设备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左膀右臂,而电子设备的指挥官却是只有几公分、甚至几纳米的CPU芯片。CPU芯片是电子设备最核心的信息处理器,负责管理上千万指令,离开了芯片,再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甚至整个互联网运行也将面临巨大危机。那么这么核心的CPU芯片,是怎么来的呢?
1
CPU芯片从沙粒中走来,
经历了多少磨难?
别看CPU芯片只有指甲盖大小,却凝结了人类在数学、物理、化学和制造业等各个领域的智慧结晶,是电子设备的“大脑”,处理并执行一切的信息以及指令。CPU芯片主要制造材料是大家想不到的一件东西,那就是沙子,当然从沙子变成CPU芯片这个过程是极其复杂和有技术含量的。
国产CPU芯片究竟有哪些难题?
提纯:芯片主要是由“硅”这种物质组成的,而沙子是硅的主要原料,虽然制作硅的硅砂便宜量又足,但是在亿万颗砂砾中选择出最纯净的单质硅原料,就需要将天然沙子放在专门的高温处理仪器上进行高温熔化,把沙子中的硅提纯到99.9999999%,9个9的纯度才能制造出合格的单质硅晶体。
工艺:提纯后的硅称为硅锭,将硅锭切割成指定尺寸的硅晶圆片之后,进行研磨并抛光,然后是在硅圆上做出电路,可不要小看了这个步骤,在一颗小小的CPU芯片上可以容纳数十亿个晶体管,够全世界每人分一个还绰绰有余,其工艺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成本:CPU芯片体积很小,把里面材料拿出来卖估计也没有多少钱,但是CPU芯片制作难度是非常逆天的,成本也是非常惊人的,芯片巨头Intel公司曾斥资15亿及35亿美元建立工厂研制生产200毫米和300毫米硅锭,用来制作复杂程度更高,功能更强大的集成电路芯片。
2
中国芯,中国梦:
国产CPU芯片迅速崛起,奋起直追
从1950年国外的计算机事业就起步了,他们的发展比我们国家快了近半个世纪,巨大的时间差使国外芯片企业占据了全球市场、同时也垄断了相关技术。随着我们国家对芯片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我们国产CPU芯片产业已经踏上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提升之路。
起步:我们国家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1958年在计算所诞生,1965年自主研发晶体管109机,1968年小规模集成电路106机;2001年我们国家相继推出了泰山计划、863计划,催生了一批国产CPU品牌,2002就诞生的“龙芯一号”(代号X1A50),这也是我们国家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
发展:在经历数十年的艰辛探索后,国产CPU芯片产业已初具规模,并涌现出一批领军企业。我们根据CPU指令集体系进行分类:
复杂指令集(CISC)下,以X86架构为主,国内代表厂商包括海光、兆芯;
精简指令集(RISC)下,涉及ARM架构、MIPS架构、Alpha架构等,国内代表厂商包括鲲鹏(ARM)、飞腾(ARM)、龙芯(MIPS)、申威(Alpha)等。
随着人工智能、5G、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环境的发展,国产CPU芯片技术已然成为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基石。我们国家对国产CPU芯片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正在逐步增加,对CPU相关元器件研发资金支持以及财税优惠也正在稳步推进,另外一大批国产CPU芯片厂商在工艺、性能、生态建设等方面也在不断取得突破,未来国产CPU芯片发展潜力巨大,市场规模非常可观。
更多内容请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