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墨天轮数据库大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当前已有83.4%的企业正在使用中国的数据库产品,而数据库产品种类繁多,如何选型则成为了一项难事。进行数据库选型时,除了考虑费用成本,更需要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考察数据库的安全性、稳定性、兼容性等多个性能指标及运维成本等方面。
本次大调查历时24天,共征集到有效问卷3476份,其中,我们调研了企业在进行中国数据库选型时主要考察的指标情况,并对结果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此外也调研了企业数据库技术及架构选型的主要决策者情况,本文将为大家重点展示报告中的相关内容。
- 近九成的企业将稳定性作为选择中国数据库的首要指标
84.2%的受访者表示,其企业认为数据库足够稳定是从众多数据库中能脱颖而出的第一指标。此外,也有超八成的受访者表示,安全性也是选型的重要指标,分别占比80.1%、80.2%。数据库的品牌知名度是最不被考虑的一个选型指标。
![](https://oss-emcsprod-public.modb.pro/image/editor/20230217-e8a4f558-6211-4155-bb8b-ac60dbd3f70d.png)
- 银行业对数据库的安全最为看重
从从业者所在行业来看,技术服务、银行、软件信息、互联网行业的企业进行数据库选型时考察的指标优先级排序大致接近,均为稳定性、安全性、兼容性、高性能等。
其中,86.7%的银行业从业者担心数据库的安全问题,安全性是他们进行数据库选型的首要考察指标。这与银行业作为数据应用的核心区,高度重视数据的保护有关。其次,银行从业者认为数据库要足够稳定和兼容才能满足他们的企业使用要求,这两项指标分别占比84.2%、75.9%。
![](https://oss-emcsprod-public.modb.pro/image/editor/20230217-3e458aea-db08-4a81-a324-f4ec2c93f534.png)
- 架构师是数据库技术及架构选型的主要职位角色
数据显示,数据库选型的决策由架构师主导的企业居多,占比34.6%;其次分别是DBA、业务负责人,分别占比16.9%、14.3%;而CEO在选型时一般处于最末位,占比4.4%。这种选型的权重主要是架构师在进行选型时更多从性能是否能满足需求、是否可进行扩展、是否具备标准、是否兼容其他产品或旧架构等四个方面评估,这些因素的考量在数据库选型中作用巨大。
![](https://oss-emcsprod-public.modb.pro/image/editor/20230217-6a15f285-396e-4826-8038-0742cd8ec177.png)
当前,数据库国产化建设如火如荼,此后将有更多企业将核心系统部署到国产的数据库产品中。那么,国产数据库厂商就更应该加强自身产品的技术能力、优化性能,为不同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只有产品质量上去了,企业的选型可能才会更加高效。本次调查的最后,我们也设置了一道开放题,收集大家关于数据库国产化建设的建议与反馈。我们也将其收集整理成文置于报告最后一章,此处为大家展示数据库产品技术发展相关的挑战与建议,望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 挑战:产品安全性、稳定性不足,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中国数据库与国外数据库竞争的本质是产品,有一部分使用者在考虑是否使用中国数据库时对产品安全性、稳定性存疑。在进行数据库迁移时也面临配套工具不完善、数据库不稳定等难题,因此中国数据库的稳定性周期还有待观察。同时,数据库作为一款基础的服务软件,过度追求“all in one”的设计理念,会导致数据库技术无法向深度拓展。目前中国数据库产品在技术方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不足之处:
(1) 关键技术的创新点和创新优势的缺乏。 如今各厂商的产品在不同行业中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与国外数据库相比尚未形成明显的差异化优势。这说明在产品力上仍有深度挖掘与创新之处。
(2) 稳定性欠缺、安全性不足。 目前一部分中国数据库厂商想要迅速取得成绩,部分产品都是基于 MySQL 以及 PostgreSQL 开源数据库进行的改造,使用这一类开源数据库除了可能会受到国外出口管制的影响,由于源代码获取的自由性,也存在数据泄露或被窃取等风险。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归根结底是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
- 建议:聚焦技术硬实力,提升产品服务能力
产品的核心技术实力是企业进行数据库选型的重要考量因素,提高产品核心技术实力可从技术角度出发增强产品稳定性、安全性等关键性能,也需考虑企业的可用性、兼容性,以及迁移成本、多场景使用等实际问题,同时提供全方位的产品使用、售后服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强化产品核心性能,加强功能可用性。不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拥有过硬的性能才是产品发展的王道。数据库作为IT行业核心基础软件之一,其稳定性与安全性尤其重要。当前,Oracle、MySQL 等主流数据库产品已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在产品功能层面除满足了用户一般性需求外,在某些高级功能上已实现了深度演进,与之相比,国产数据库的确存在一定差距。那么在数据库国产化替换的道路上,企业应当首先保证数据库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用性,为数字化建设搭建坚实底座。
(2) 降低产品使用门槛,提高迁移便捷性。企业在进行数据库选型时,除了考虑数据库本身的功能、稳定性等,也会考虑产品的易用性。数据库厂商应当提高产品易用性,配以各种运维工具保障后期运维使用质量。同时,企业应当完善数据库迁移流程的便捷性,推出常见迁移方案与工具、提高相应产品的兼容性。从具体应用和业务出发,重点考虑兼容标准开发模式,对不同路线保持充分的灵活性。
(3) 提高服务能力,开展多场景服务建设。国产数据库厂商和服务商均应加强产品使用、售后等全流程的服务能力,可增强服务种类、加大服务力度、调整服务方式。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客户需求,可提供现有产品改造甚至定制化的服务。针对产品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厂商可提供标准化产品操作文档,同时服务商的技术人员更应深入其中,采用灵活的联络方式,及时解决问题,针对表现出的突出特性进行优化和预警处理。
因篇幅所限本文未展示其他生态建设、产学研用融合、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挑战与建议,具体内容可查阅报告!
点击可在线查阅/下载文档:https://www.modb.pro/doc/97913
本报告全面深入总结了数据库行业以及从业人员的发展现状,包含从业人员薪资/行业分布、企业数据库使用/替换国外数据库情况、数据库选型等多维度内容,望对各相关政府部门、从业人员以及数据库行业提供参考资料。欢迎大家下载、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