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而来的浪潮所带来的机遇。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聪明的创业者,如果让他们做出选择的话,会更愿意使用现成
的、能购买到的技术,以及使用开放源代码。这样做能让他们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走,并在正确的时间抓住一波浪潮
所带来的机遇。
当硅谷的风险投资人坚持要看到初创企业的用户数增长和营业收入增长时,他们实际上是在说他们希望看到浪潮或
者趋势存在的证据。这也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大多数在沙丘路
44上的风险投资人会在同一时间,在相同的项目上
进行投资。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那些投资人没有自己的想法,好像他们只是在盲目地追随浪潮。事实上他们
看到了那些趋势和浪潮,都希望能在正确的时间点赶上那些浪潮。
但是能够抓住浪潮的又会是怎样一批人呢?他们往往在工作之外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上,
他们也正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发现即将重塑我们社会的重大趋势。有时候我和一个创业者团队进行交流,我会为他们
感到担心,因为他们除了工作之外还是工作。这实在值得警醒。这一问题在亚洲特别严重。
只有开放你的头脑,你才能体验生活,并真正看清在这个世界和社会中实际正在发生些什么。如果把所有其他的事
物都排除在你的头脑之外,那么你不但会错过正在到来的浪潮,而且还会错失生活本身。
4.创新之前,别说你不屑于模仿,独创性只不过是明智的模仿
。伏尔泰
硅谷人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是模仿或者说复制确实是一种绝妙的商业策略。很多人会因为中国人模仿了硅谷众
多的创意而轻视中国人,但是我不会。在硅谷,人们创新的唯一理由是,他们知道仅仅模仿或抄袭是不够的。中国
的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三家公司最初的业务模式都来自模仿其他产品,但它们现在已经完成了
超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在这三家企业在产品上的所有创新已经超越了人们的预期,它们的产品正在拓展全新
的市场,并正在被其他的企业所模仿。所以关键是:能模仿就模仿,无法模仿就创新。不幸的是,当你像硅谷那样
已经在引领整个世界,那么没有人可以让你来模仿,你只能去创新。中国之所以能利用模仿这种方式,是因为中国
的市场封闭以及硅谷创新和中国对创意的消化吸收之间所存在的时间滞后这两个因素混合在了一起。这一时间上的
缺口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机会,巨大的价值就在这样的机会中被创造出来。在硅谷,一件“我也一样”的产品不会
走得很远,那叫“产生即死”(DOA)。竞争是如此激烈,市场变化又是如此之快,以至你几乎不可能靠模仿来追赶
竞争对手,除非你能提供某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硅谷的创业者会搏命创新。我并不是说他们
喜欢创新,创新很困难、代价高昂、极为残酷且令人痛苦。但在硅谷,除此之外没有成功之路。要么创新,要么继
续做你的草根。
中国人将会开始自己的原创之路,因为他们不得不这么做。正如老话说的那样:需要是发明之母。只要模仿这种做
法不再有效,那么中国人就会停止模仿。在硅谷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日本人也是这样过来的;韩国人同样是这样
过来的。随着经济走向成熟,企业开始向价值链的高端移动,它们将不得不靠创新来展开竞争。
所有的创新都是从模仿它们之前的某种东西开始的,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方式。区别在于,伟大的创业者不仅仅模
仿,他们还把模仿下来的东西转换成为自己的东西。就像毕加索曾说过的那样:
“
巧匠摹形,大师窃意
”
(
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第二章
准备启
航:拉
一支队
伍,一
起干吧
在真实的创新过程中,你不能从大处着眼,你必须从小处着手。绝大多数宏大的创新项目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恰
恰是大项目需要有大预算、大团队以及大的成果。
无论你是一家只有三个人的初创企业还是一家有着30万员工的跨国公司,创新的过程都非常相似。你需要创立一种
氛围和相应的组织架构,使得团队的成员能够从小处着手。
将初创团队成员控制在5人以内,1.
无论什么时候,一支优秀、快速、精干的团队都能击败一支庞大、缓慢的团队。
保罗·布莱恩特美国橄榄球教练
根据我运营“创始人空间”以及为跨国企业做咨询所获得的经验,我发现一支理想的团队一般由2—5人组成。
这是因为团队越小,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沟通以及协调也就越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更亲密。团队成员能
够以大的群体不可能做到的方式团结在一起。
相反,群体越大,人们就会愈加谨小慎微。在一个很大的群体面前,我甚至发现我自己在斟酌措辞。我不想犯
错,并在公众面前显得愚笨。我们都曾经处于这样一些场景,在其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变得越来越正式
群体越小,群体的架构也就越有利于成员之间的相互平等。在相互都很亲密的团队中,人们会很自然地倾向于
结成伙伴,而不是形成领导者以及追随者。这种形式的互动对于创新来说非常重要。要进行创新,团队成员之
间需要有深入的合作,并能完全开放地分享各种创意。对所有人来讲,要做到这一点在小团队中会更加容
易——特别是对那些容易害羞的、性格内向的或者谨小慎微的人更是如此。
团队越大,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声也就越发地困难。你可以试一试让一个房间里的十几个人就任何事情达成
一致,那将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组成团队的
4
个关键人才,在团队中至少要有一个人能够全面彻底地理解你的业务、客户以及市场。在绝大
多数的初创企业里,
这个人被称为CEO
。这个人通常还应该是能够将你们的愿景和产品推销给世界的人。所以这
个人必须是一个出色的团队领导者以及与外界的沟通者。在团队中的第二个人应该是一个对于最新的技术从里
到外都非常精通的人,是一个能运用这些新技术来转变现有业务模式的人。团队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对技术痴迷
的人是很重要的。创新常常就是抓住一波新技术的浪潮,而这波浪潮将会打破商业和社会的原有形态。这个技
术上的大牛还要愿意卷起袖子去干一些枯燥乏味的工作,比如写代码和做测试。在一个小团队中,什么事情都
需要你自己去做。团队需要有人愿意去干一些实际的工作。在一家典型的初创企业里,这个人将会是首席开发
人员和CTO(首席技术官),我们期望在团队中看到的第三人最好是一个创意设计负责人。最后,在团队中有一
个
特定领域的专家
会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团队正在尝试解决的那个特定的问题,这个人应该具备最深层次的理
解。这样一个人通常应该是一个具有PhD(泛指学术研究型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或者是在该领域中有着多年
实际经验的人。
为什么需要一个团队,而不能单枪匹马,我们已经发现,只有一个创始人的初创企业,其业绩要比由一支
团队创立的初创企业差很多。首先,你不可能独自一人建立起一家大型企业。你在哪儿看到过价值10亿美元的
企业却只有一个雇员的?大多数成功的CEO特别擅长识别和吸引人才。
其次,当人们相互之间能够平等地碰撞各种想法,并互相质疑对方的设想时,创造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
来。先贤苏格拉底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让他周围的雅典人对所有他们曾做过的事情提出质疑,而且提问可
以百无禁忌。
组建一支多元化的团队可以为团队成员之间发生独特的化学反应创造条件。你想看到的是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创
意、背景以及知识能融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出创造力的火花,这样的火花靠团队中任何成员独自一人是无法激
发的。
多人团队的另一个好处是这样的团队可以完成更多的事情。构想出一个新的创意只是第一步,真正困难的是如
何来证明这一创意确实能达成所预计的结果,而团队成员可以一起来工作以加快测试和验证过程。
团队还具有一些社交方面的属性。一个孤独的创业者很容易在某个点上被卡住,他会变得沮丧气馁,并在他所
遇到的第一个虐心的障碍时就轻易地放弃了,而有着多个创始人的初创企业会感到他们有义务坚持下去。
过多的资金有可能是一味毒药,事实上,情况很可能会是这样的,如果一支创新团队要求一笔很大的预算,那
么他们也许需要提交一份提案来说明他们的支出。如果公司批准了这个提案,这支创新团队就会感到他们有责
2.
每一个在硅谷的天才,从威廉·肖克利47到马克·
扎克伯格,再到埃隆·马斯克,都是从窃意开始
的。威廉
·
肖克利曾试图让贝尔实验室将晶体管的
专利完全归于他的名下,全然不顾及他的同事约
翰·巴丁(John Bardeen)以及沃尔特·布拉顿
(
Walter Brattain
)在晶体管发明上的贡献,但
他失败了。马克·扎克伯格从
Friendster、MySpace、HarvardConnection.com、
Hot or Not
以及哈佛的在线学生名册这些社交平台
中窃取了原始的创意,但他将这一创意转换成了自
己的东西。人们常常把特斯拉汽车公司的创立归功
于埃隆
·
马斯克,但实际上特斯拉公司是由马丁
·
艾伯哈德(Martin Eberhard)和马克·塔彭宁
(Marc Tarpenning)两人共同投资创立的,马斯
克是之后才加入的董事会。在这里我并不想贬低肖
克利对晶体管的贡献,或者看轻扎克伯格对社交网
络发展所做的贡献,也不是无视马斯克对特斯拉转
变的贡献;我只是想更清楚地表明,杰出的头脑首
先做的就是模仿,接着他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
创新,但往往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会让他们获得绝大
部分的荣耀。因此,模仿吧,然后让它变成你自己
的东西!
这一部分呼应了硅谷成功的缘由
分区 营销书籍 的第 2 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