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Theor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7.12
371
基于数字故事的学生认知活动研究
(1.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 学习科学实验室,北京 100871;2.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研究评估处,北京 100191)
摘要:数字故事作为一种知识表达和传递方式,是信息技术时代下的产物,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该研究
探讨了数字故事制作者(学生)的认知活动,通过搭建数字故事研究框架,构建数字故事编码分析表,对学生制作
的数字故事进行编码分析,探究数字故事中所反映的学生认知活动特征。研究发现:在数字故事作品中,学生的
语言较为成熟和稳定;具备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字故事的制作水平发挥不稳定,有很大的提升和进步空间;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具备制作数字故事的能力。
关键词:数字故事;认知活动;故事测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
育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加,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
也对教育的变革带来了挑战。在众多教学革新尝试
中,数字故事以其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的突出优
势,成为了教育界新型教与学方式的一种尝试。
目前,国内外对于数字故事的研究都只停留在
以教师视角为主的课堂教学应用研究阶段,而对数
字故事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是否与学生发展状况相
匹配等等无暇顾及。本研究从认知视角分析数字故
事,探究数字故事中所反映的学生认知活动特点和
状况,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对教师了解学生认
知水平和发展特点,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为学生
提供帮助,促进数字故事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具有重大意义。
二、相关概念
(一)认知以及认知活动
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
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
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
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
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
[1]
。认
知是脑的高级功能,它包括各种形式的活动,如
感觉、知觉、学习、记忆、注意、动作、思维、推
理、语言,以及意识等
[2]
。这些心理过程并不是相
互独立的,它们从基本的感知、注意、学习到相对
高级的记忆、语言、推理与决策以及问题解决等,
构成结构层次分明的心理系统,系统内各层次之间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3]
。
(二)数字故事
20世纪80年代,Joe Lambert和Dana Atchley作
为非营利组织——数字故事中心(Center for Digital
Storytelling,即CDS)的创始人发起了数字故事运
动
[4]
。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纳·温斯格·阿奇
利(Dana Winslow Atchley)用电脑把自己过去的照
片配上讲述制作成小电影在公共场合播放
[5]
,这
一举动引起了广泛兴趣。此后,以美国为代表的
国家和地区的数字故事中心和协会相继出现。
2002年,由美国在内的8个国家组成数字故事协会
(Digital Storytelling Association),数字故事协会将
数字故事定义为古代叙事艺术的现代表现。
Meadows把数字故事看作是故事的社会化实
践,仅用低成本的数码相机,非线性创作工具和计
算机制作出来的多媒体故事
[6]
。其资源结合各种多
媒体媒介,包括计算机图形、计算机生成的文本、
音频录制、视频剪辑和音乐等,可以存储在电脑上
或上传到一个网站或DVD刻录。它融合了声音和视
觉两大元素,使学生从声音和画面中同时获取故事
内容,并能够得到直观的感受和体会
[7]
。
在本研究中,数字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是
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命题和设计,利
用手机、iPad、相机等数码工具,整合图片、文
字、动画等资源,有选择地使用视频编辑软件(如
Moviemaker等)、图片编辑软件(如Photoshop等)、动
画软件(如Flash等)进行制作,呈现故事的过程。数
字故事由学生选择主题,撰写脚本,完成有趣的制
作,让学生成为创造性的“说书人”,为学生提供
了一个自由展现自我的舞台。
文章编号:1006—9860(2017)12—0007—07
相关文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