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商业成功快速颠覆原有模式呢?
另一个一直以来我没想明白的问题是,作为最终用户的工程师为什么要拥抱开源呢?开源固然可以给程序员带来莫大的快
感,不管是个人成就还是物质回报,以往依附于大型软件公司的独立程序员现在有机会在社区通过个人贡献树立更大的影响力;
可是对于绝大使用这些产品的工程师来说,开源和商业产品的区别就没有那么大了,而使用开源还伴随着学习成本和不稳定的后
期支持。即使如此,我们周围抵触开源的声音却越来越小,即使那些最老资历、最忠诚的Oracle DBA也开始接触MySQL,很有
意思?
把时间拉回20世纪90年代,彼时个人电脑还是黑科技代表之一,学校还会开设“电脑课”教授基本操作,这类课程中往往
很重要的一个章节就是“五笔打字”法。打字这个技巧放在今天几乎是跟走路、吃饭一样的基本生存技能,90后一代已经很难
回忆起来自己是在哪个时刻“学”会了打字,大多数都是自然而然在日常生活中磨练出来的。20年前的一门专业技巧现在已经
完全融入大众生活,这其中蕴含了一个有意思的规律,即任何一种技能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门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经过无
数人的实践和磨练,这项技能已经进化出一套最有效率的模式,后来者可以跳过探索、试验的过程,用最短的时间直接掌握这套
模式就能实现之前高手级别才能达到的效果。在打字这个例子中,对于中国人来说目前在高效与易学间取得最佳平衡的是具备联
想功能的拼音输入法,因此年轻的电脑用户只需听从朋友推荐下载正确的软件,两三天内就能练就足够应付日常交流的打字能
力。
如果把视线拉远,欣欣向荣的新型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正是这种技能门槛不断拉低的现象在软件领域的投射。操作系统、大型
数据库这些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是皇冠顶上的宝石,全世界也只有那么一小簇顶尖专家能够弄明白其中的奥妙,而时间过去20
年,Microsoft们已经培养出一大群熟悉这些大型系统的专家,人力门槛不复存在,而搭建一个操作系统或数据库的基本方法论
现在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开发操作系统不再有那么耀眼的光环,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机构甚至个人进入这个领域,
并且取得不错的成果。这完全是因为最初的那一批精英已经填平了这条路上的大坑,并将他们提炼出来的最优方法论形成“可复
制的经验”,而后来人能够直接利用这些“可复制的经验”,快速经过基础知识积累阶段,直接针对当下的难点攻坚,从而令一
些出色的后来者能够进一步推高整个领域的高度。
在没有开源运动的时代,“可复制的经验”的传承是受到严格限制的,要么在企业内部形成专利,只有技术团队的核心成员
能够接触到,要么在科研机构的高墙后,少部分有能力进入高墙后的精英得以一窥究竟。开源几乎是以几何倍数放大了“可复制
的经验”的传播速度,这种方式在技术领域带来的后果是极大地加快了技术本身的演进,这很好理解,因为参与的人多了,众人
拾柴火焰高,自然比小团体的做法有效率。而在商业领域,开源则令资源配置更有效率,开源行为本身会大量产生“可复制的经
验”,从而反过来进一步拉低特定技术领域的门槛,加速技术的演进,企业的决策者发现新技术的成熟速度大大加快,因此他们
必须更加积极地把资源配置到更前沿的领域以保持竞争力。回到Red Hat的例子,虽然这家公司本身的销售额永远不可能达到
Microsoft或Oracle的高度,但Red Hat以远比Microsoft小得多的规模提供了一个同样可靠并更加灵活的操作系统,为整个行业
释放出大量优秀工程师资源,这些人才将进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行业,在新的山头攻坚。如果没有Red Hat这样的企业以最
有效率的方式为行业提供基础设施,新的技术领域很难建立足够的人才队伍,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也会缓慢下来。因此,我们不
能只看Red Hat的销售额,还应该看看AWS、Salesforce这样的新兴玩家,正是因为有了Red Hat,才有后者的高速发展。对于
个人而言,这种大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聪明的老专家们自然会即时调整方向,拥抱开源。
开源运动近年来已经逐渐突破计算机软件领域,开始向其他行业扩展,例如开源服务器硬件、开源网络设备,甚至开源的IT
管理流程。说白了,开源是一种新时代的知识传承模式,未来的世界将处处开源,竞争的壁垒将体现在高效协调资源的能力,而
不是对特定知识的独占。当我知道卢誉声将把书中提到的Hurricane完全开源时,我非常赞同他的做法。因为这个动作,本书不
仅仅是一部讲授代码编写的书籍,还是一个开源社区的星星火种,我特别推荐所有对实时大数据分析感兴趣的同业中人阅读此
书,并以此作为迈入下一个开源大时代的第一步。
徐立冰
相关文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