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5
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DeepSeek、哪吒和数据库:厚积薄发的力量

原创 薛晓刚 2025-02-05
169

以下有部分来源于AI,毕竟我认为AI还不能替代,他只能是辅助

快速迭代是应用程序不是工程

在这个追求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被 “快” 的节奏裹挟着前进。但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 DeepSeek 的发展、饺子导演创作哪吒系列电影的历程,以及数据库的版本发布,会发现,厚积薄发,往往有着更为震撼人心的力量。

两年前chatgpt在春节前后出世,而今年deepseek也是在春节前后火爆

其实无论chatgpt还是deepseek都是经历了很多年的积累。
OpenAI是一家位于美国旧金山的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由营利性公司OpenAI LP及非营利性母公司OpenAI Inc组成。OpenAI最早作为非营利组织,于2015年底埃隆·马斯克、萨姆·奥尔特曼、伊尔亚·苏茨克维及其他投资者创立,该公司致力于开发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工具。可以看到早在10年前,我们还在互联网+和万众创业的时候,别人就在做这个事情了。

2016年,微软Azure云服务为OpenAI提供了算力条件,使得日后的ChatGPT要进行大规模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渲染等都成为可能。
2018年,OpenAI发布了最早的一代大型模型GPT-1,GPT-1运用几十亿文本档案的语言资料库进行训练,模型的参数量为1.17亿个。
2019年,GPT-2发布,模型参数量提高到15亿个。 [110]该模型架构与GPT-1原理相同,主要区别是GPT-2的规模更大(10倍)
2020年,GPT-3诞生,参数量达到了1750亿个,其训练参数是GPT-2的10倍以上,技术路线上则去掉了初代GPT的微调步骤,直接输入自然语言当作指示,给GPT训练读过文字和句子后可接续问题的能力。
2022年11月30日,OpenAI正式发布了ChatGPT。

直到这时候我们普通人才知道了AI大模型。

这相当于玩游戏时候,别人在家里一直发展科技树。最后升级到了顶级。每个兵种出来都是顶级的攻防,然后出来大杀四方。

再看deepseek。全称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DeepSeek成立于2023年7月17日,由知名量化资管巨头幻方量化创立。成立好像看上去不长,但是这之前积累有多少时间还不清楚。我个人感觉不会是从2023年才开始的。之前在量化上积累了很多年。根据查询到的资料显示:2008年起,梁文锋开始带领团队使用机器学习等技术探索全自动量化交易。2015年,幻方量化正式成立。也就是说从差不多是从2015年开始积累。也差不多是10年。这个量化就是股市中的量化交易。我对量化交易(对股市不懂,所以从来不碰缅A)。具体怎么回事也不知道。

现在可以推测,大A的股民对面的就是这种超级人工智能,你怎么能赢?(当然我是不懂,是不是这么回事不知道。但是有可能就是这么回事)

说回技术:
2024年1月5日,发布DeepSeek LLM,这是深度求索的第一个大模型。DeepSeek LLM包含670亿参数,从零开始在一个包含2万亿token的数据集上进行了训练,数据集涵盖中英文。全部开源DeepSeek LLM 7B/67B Base和DeepSeek LLM 7B/67B Chat,供研究社区使用。DeepSeek LLM 67B Base在推理、编码、数学和中文理解等方面超越了Llama2 70B Base。
经过多年的努力,deepseek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也是这个春节IT人谈论最多的。

以上就是多年积累一朝出道。

春节另外的火爆 电影哪吒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 50 亿元的票房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奇迹。但是这个不是2019年的才做的。
资料显示,导演饺子在2015年,与20多家特效团队、60多家制作公司一起开始制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也就是说做了5年。做出来了哪吒1。
而今年春节,《哪吒之魔童闹海》再度火爆,短短 6 天票房突破 40 亿。饺子导演为了这两部作品,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从“我命由我不由天”,到“你命由我不由天”(我活不活无所谓,我只要你死)。又用了5年。
《哪吒之魔童闹海》相比第一部制作时间更长,特效制作团队更是追求极致,一帧一帧精绘,如陈塘关大战中锁链效果的制作耗时整整一年。饺子
用多年时间打磨作品,不被短期利益诱惑,不急于求成,才为观众带来如此震撼的动画佳作。
以至于所有评价没看到一条负评价。敖光人形前不好判断对错,敖光人形后,大家觉得天庭应该权责。敖闰人性化,大家觉得龙族无罪,错在天庭。
成见是一座大山。这个放在那里都适用。

数据库产品

我本人不希望每周就都进行软件迭代,我认为就没有那么多重要的功能需要每周改。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是业务模式。我们缺的是长期的产品。
而且不少业务上就不适合敏捷开发的快速迭代。也许to c是的。但是to B和to G我觉得不是。
Oracle每5年发布一个大版本,每次版本都是足够惊艳。2013年的12C 2019年的19C 和2024年的23AI。也是这样的。年前在参加一些国产数据库的活动时候,原厂也说要放缓版本的节奏。我能理解之前是为了抢市场,现在是为了做产品了。
有些产品(比如数据库)还是应该像AI和哪吒一样。积累几年绽放一下。别一出来问题一堆。

「喜欢这篇文章,您的关注和赞赏是给作者最好的鼓励」
关注作者
1人已赞赏
【版权声明】本文为墨天轮用户原创内容,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墨天轮),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墨天轮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墨天轮中有涉嫌抄袭或者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modb.pro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墨天轮将立刻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