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正在改变整个世界,而数字世界的底层,则是庞大且不断产生、汇集、运算的数据。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数据成为了最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未来所有的场景都将以数据为驱动。
这是因为,数字化的前提是数据化,而数据可以支持决策,可以产生智慧。
决策智能,要经历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再从知识到决策的转换,这一系列转换的过程,就是数据价值的闭环。知识化的过程,是为信息打上专业领域的“标签”,使其能够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被“理解”;而知识化的目标是产生决策,这就是智能化的意义,通过智能化让知识“活”起来,动起来,变成最终解决方案中的智慧。

而这当中的关键,就是如何激活数据价值的闭环,让数据到决策的这一完整过程,可以无限循环,甚至是自循环。
决策智能还需要建立认知
从企业的角度,其实对数据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企业从信息化时代过渡到数字化时代过去多年建设了大量系统,沉淀了大量数据,但这是否就代表企业能够从中获得决策?
甲骨文公司副总裁及中国区技术平台总经理
吴承杨
如甲骨文公司副总裁及中国区技术平台总经理吴承杨所说,“当然数据量越大越好,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数据多了以后,你要怎么处理它?”的确,数据从产生、存储、管理、分析、运营的价值链条很长,所以从数据当中挖掘价值,获得决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甲骨文发布的《全球决策困境研究报告》显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普遍面临决策困境。
在中国的调查也发现:76%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天所做的决策数量在过去三年里增加了 10 倍。当他们试图做出决定时,81% 的受访者受到了来自更多渠道的数据轰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同时,86% 的受访者认为庞大的数据量会使个人和工作决策更加复杂。

甲骨文公司中国区技术咨询部高级总监
李珈
甲骨文公司中国区技术咨询部高级总监李珈表示:“最近拜访的一位金融客户,有几十张非常巨大的数据表,每张表都超过3,000个字段。这样复杂信息量被收集起来,但是客户却苦于很难从中把有价值的数据找出来,这就是决策困境的一种表现。”
不难发现,数据量的暴增并没有对决策形成正面的推动价值,反而带来了更多困扰。也由此引发了决策困境造成的组织惰性,要通过正确的方式走出困境,解铃还须系铃人,关键仍在数据本身。

“决策智能帮你用数据和技术来制定、评估和管理决策和改进决策。有 96% 的中国企业领导者认为合适的决策智能可以决定组织的成功与否。同时 90% 的中国企业领导人更倾向于机器人做出决策。这也说明数据量飞速发展的同时,需要智能让数据做出决策的企业才会更有竞争力。”李珈说。
改善决策智能,让数据处理更简单
归根到底,改善企业对决策智能认知的关键,是破除数据量变大之后的复杂性,也就是让数据的处理方式更加的简单。
我们知道,数据不仅仅是数量级的提升,还有多种类型数据汇集的复杂性,通常企业采用一个数据类型对应一个数据库,那么数据库的复杂性不断提高,维护的成本也不断上升,进而导致整个 IT 系统的复杂性上升。

吴承杨表示,“甲骨文的做法,是让企业在使用数据库做决策的时候,可以足够简单,拿来即用,甚至能够让不懂数据的人也能做出决策。”因此,甲骨文也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融合数据库和自治数据库。它们所秉持的特点,本质都是“简单化”。
首先,融合数据库 (Converged Database) 是甲骨文把不同数据的类型都放在数据库里面,然后统一地对数据进行管理。因为它支持所有类型的数据,可以通过一站式的方式,支持所有数据类型、工作负载和开发模式,并做到完全一致、可扩展、高可用且安全。
其次,自治数据库 (Autonomous Database) 就更加容易理解,如果我们确信数据库的事情,还要交给数据库来解决,那么所有有关数据库的问题,交给甲骨文就够了。例如刚刚发布的 Oracle Database 23c 当中的 JSON Relational Duality 功能,可以做到让开发人员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选择合适的访问格式,而无需担心数据结构、数据映射、数据一致性或性能优化方面的问题。
IDC 数据管理软件研究副总裁 Carl Olofson 表示,“Oracle JSON Relational Duality 是一个真正的革命性解决方案,这可能是信息科学领域近 20 年来非常重要的创新之一。”
除此之外,甲骨文还有丰富的数据库矩阵,比如 Oracle 专有云本地化解决方案 (Oracle Dedicated Region Cloud@Customer),将公有云的能力完全建在客户的数据中心;再比如Oracle Exadata 专有云数据库一体机 (Oracle Exadata Cloud@Customer, ExaCC),充分解决了客户希望在本地部署环境中获得公有云的体验的需求,帮助客户更好的在云环境中发展。
简而言之,用户在使用数据库的时候能够简单化,把困难都留给甲骨文,甚至于从简单化到完全自动化。这就是甲骨文的愿景和使命。
创新背后,甲骨文的变与不变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一家以数据库起家的公司,在过去40多年的历史中,甲骨文从始至终都在研究与数据相关的领域。
在云时代到来之后,甲骨文一度被质疑,缺乏在云端提供服务的能力。但我们从刚刚发布的甲骨文第三财季财报看到:全球总营收达到124 亿美元,(若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 21%;其中,云服务营收达到了 41 亿美元,(若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为 48%;Oracle 云基础设施远程软件服务(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OCI) IaaS 的营收为 12 亿美元,(若按固定汇率计算)增长 57%。
很明显,受益于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席卷,甲骨文的总体业务规模稳步攀升,而云服务和云基础设施的高速成长,直接击碎了甲骨文“无云”的传统认知。
吴承杨指出,甲骨文的业务增长是双引擎驱动的。其中,重要的引擎依然是数据库,在过去 45 年的周期里,甲骨文不仅定义了数据库产品,更定义了数据库创新,凭借 MySQL 和Oracle 数据库的双品牌战略,甲骨文也有能力像任何行业、任何业态的企业提供数据库的服务。尽管数据库这个赛道上挑战者不断涌现,但甲骨文的业务增长却依然持续。
甲骨文的创新基因,是其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并长期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向。“甲骨文将每年营收的 15% 左右,超过 60 亿美元投入到技术研发,因此无论是二十多年前的RAC技术,还是十多年前的 Oracle Exadata 一体机,再到现如今的决策智能,都能站在行业的前沿。”吴承杨说。
在中国,甲骨文立足于扎根中国市场,不断把先进的科技带给中国企业。不仅通过 Oracle Cloud 为中国企业充分保障数据的安全和合规,同时,还以低成本、快速地部署的能力,帮助中国企业出海。
在开发者生态方面,甲骨文刚刚推出了 Oracle Database 23c 开发者版本,可以为中国的企业提供“袖珍版”的23c体验,帮助企业缩短业务创新的路径。
如吴承杨所说,“45 年过去了,今天的甲骨文和以前既相同也不同。没有变化的是,甲骨文持续创新,致力于将先进的技术赋能千行百业;而变化在于,甲骨文的云转型非常成功,通过数据库和云的双引擎,来推动整体业务的发展。”
注:为免疑义,本新闻所用以下术语专指以下含义:
1. Oracle 专指 Oracle 境外公司而非甲骨文中国。
2. 相关 Cloud 或云术语均指代 Oracle 境外公司提供的云技术或其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