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2023技术趋势全景报告(亿欧)

126

亿欧智库认为,2023年,在信息技术、低碳技术、生物科技、智能电动汽车、航天科技等多个领域,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酝酿。

下载链接:
亿欧:2023技术趋势报告
阿里达摩院:2023十大科技趋势
德勤:全球技术趋势2023
罗兰贝格:2023年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2023年Gartner十大重要战略技术趋势指南
2023半导体未来十大产业趋势预测

2023年重要技术趋势

对于本次技术趋势选择,亿欧从技术发展视角、技术应用视角和商业落地视角出发,采用五大衡量指标对潜在技术进行遴选。五大指标分别是技术承接性、交叉影响性、资源持续性、颠覆革新性和经济重铸性,该五大指标为综合型评判指标,符合3项指标及以上的新技术为本次重点关注技术趋势。

技术趋势展望

从核心元器件以及主机的集成制造,再到人机交互界面的升级完善和用于连接主机的网络铺设,最终达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阶段,方能大规模地提高生产率。移动互联网浪潮,仅用十余年时间便完整地走完了上述全过程,然而这仅仅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尾声。

以数据和算力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有望像过去三次技术革命一样,彻底地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目前已经走在了这次人工智能技术革命的前夜。中国在最基础的海量数据储备和可得性上已经傲视全球,在人工智能技术、芯片设计、主机制造和网络铺设领域亦不遑多让。

中美互联网科技巨头从2017年开始面临的增长瓶颈,本质是技术红利的枯竭。第三次技术革命孕育的胜利者们,仍在摸索通向“基业长青”的突破口,期望引领下一次产业革命。疫情所加速的数字化狂热,在2022年下半年渐趋理性,科技巨头优化人员结构、调整技术研发方向,现实考验在2023年仍将持续。下一代主机产品将是胜利者的桂冠,引领并带动技术发展潮流,至2030年有望为全球GDP带来14%的额外增长。

下一代主机产品,应当具备在消费者市场持续提高渗透率的能力,其体验和性能将远超智能手机;下一代主机企业,将成为新的产业链核心并不断扩大其技术领先优势。多模态的人机交互方式,决定了下一代主机的产品形态可能不止一种:智能电动汽车、虚拟现实设备、柔性显示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乃至脑机接口都具备潜力,突破可能出现在2023年。

信息技术的基础作用将改变其他技术领域的增长范式,亦为下一代主机产品提升体验和性能的关键。2022年,各国竞相追求独立自主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能力,这一趋势将在2023年为后摩尔时代的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带来更多变数;与此同时,数字经济与低碳发展将相辅相成,进入发展新阶段。

2023年趋势性技术发展及影响

1、6G通信

6G通信技术作为5G技术的下一代升级版技术,目前尚没有精确定义。但行业对6G目标的基本预测,是带宽、时延、终端容纳密度等多项指标相比5G提升至少10倍以上。6G既是未来通信技术创新的源头,又是相关行业应用的发展前提。6G通信将是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繁荣发展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具有“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等特点。

6G通信的新特征,有望实现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高质量和高可靠服务, 融合“空-天-陆-海”;卫星通信网络、地面通信网络、海洋通信网络的综合应用,可为基站毁坏的地区、偏远地区乃至无人区提供通信便利。

2、新一代半导体材料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以氮化镓 (GaN) 和碳化硅(SiC)为主,具有高击穿电场、高饱和电子速度、高热导率、高电子密度、高迁移率、可承受大功率等特点。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前两代半导体材料最大的区别在于带隙的不同。第一代半导体材料属于间接带隙、窄带隙;第二代半导体材料属于直接带隙,同样也是窄带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则是全组分直接带隙,宽禁带。和前两代半导体材料相比,更宽的禁带宽度允许材料在更高的温度、更强的电压与更快的开关频率下运行。

SiC和GaN衬底和外延技术壁垒高,长晶速度慢、杂质控制难度高,2023年的材料供应仍将为寡头垄断格局。

3、数字免疫

在生物学中,免疫系统是生物体对特定疾病的反应、回应和抵御能力,能够降低病原体对身体的伤害。而在计算机科学当中,数字免疫系统(Digital Immune System, DIS)结合了可观察性、AI增强测试、混沌工程、自修复、站点可靠性工程和软件供应链安全等实践与技术,提高了产品、服务和系统的弹性的同时,也降低了业务的潜在风险。

因此,与生物免疫的运作模式相似,数字免疫系统提供了一种保护机制,通过网络使计算机病毒难以如瘟疫一样,从单体计算机向更大范围传播。同时,该技术还能够令计算机从故障中快速恢复,从而保护应用程序免受病毒影响。

Gartner在近期的一项关于“克服数字执行障碍”的调查中发现,近一半(4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数字化投入主要目标是改善客户体验(CX)。数字免疫系统对于确保CX免受缺陷、系统故障或异常的影响至关重要。

4、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CCS)是实现“消耗化石能源少、向生物圈排放温室气体少”的技术路径,是一种以“能源效率

高、碳排放强度低”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其主要目的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社会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型。

目前,低碳技术涉及了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煤的高效应用、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应用场景开发的新技术。这些技术可分为三大领域:减碳技术,捕碳技术、负碳技术。

其中,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例如“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以及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5、车路云一体化

目前,自动驾驶发展出了“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两大路线。“单车智能”,依靠车辆的感知计算决策和控制,实现自动驾驶。而“单车智能+车路协同”,也叫做“车路云一体化”,即在单车智能的基础上通过C-V2X(Cellular Vehicle-to-Everything蜂窝车联网)技术,融合路侧和云端的信息感知、决策,实现更安全的自动驾驶。

单车智能已经发展多年,技术较为成熟,但在复杂多变的交通场景中仍存在一些显著的技术应用瓶颈,如无法超视距感知、感知长尾效应、无协作能力、易受环境和天气影响、高成本等。

而C-V2X作为车辆网联化核心技术,能够与ADAS(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进行深度融合,一方面实现超视距感知,一方面实现协作式主动安全,提升车辆在复杂场景的适应性。

车路云一体化趋势下,车联网产业正在由单一性的车载信息服务向综合性智能网联汽车迈进,能够带动以5G基站、AI、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

6、小卫星

随着航天新材料、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发展,卫星的“小型化”也具备了技术条件与市场需求。

广义上,质量1000千克以下的卫星,统称为“小卫星”;狭义上,依据英国萨瑞大学的标准,将质量100千克至500千克的卫星称为“小卫星”。小卫星相比中卫星(500-1000千克)、大卫星(1000千克以上),体积更小、质量更轻、成本更低,具有更灵活的应用潜力;相比于微卫星(10-100千克)、纳卫星(1-10千克),小卫星可以安装相对更先进、更完整的通信模块,有更大的空间安装先进观测装备。

小卫星能够通过“快速发射”补充受损空间能力,或采用星座、编队等方式应对空间安全威胁,是提高航天装备体系生存和抗毁能力的重要手段,无论在军用还是民用领域,都具有重大意义。通信、对地观测、科技、安全、科学探索和空间物流等应用领域,都对小卫星有大量需求。全球主要小卫星星座卫星数量不断增长。
推荐阅读:
高性能计算技术、方案和行业全解(第二版)
InfiniBand架构和技术实战总结(第二版)
RDMA原理分析、对比和技术实现解析

或者获取全店资料打包,后续免费获取全店所有新增和更新。
全店铺技术资料打包(全)



转载申明:转载本号文章请注明作者来源,本号发布文章若存在版权等问题,请留言联系处理,谢谢。

推荐阅读

更多架构相关技术知识总结请参考“架构师全店铺技术资料打包”相关电子书(37本技术资料打包汇总详情可通过“阅读原文”获取)。

全店内容持续更新,现下单“架构师技术全店资料打包汇总(全)”,后续可享全店内容更新“免费”赠阅,价格仅收198元(原总价350元)。



温馨提示: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点击阅读原文链接获取“IT技术全店资料打包汇总(全)电子书资料详情


文章转载自架构师技术联盟,如果涉嫌侵权,请发送邮件至:contact@modb.pro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墨天轮将立刻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