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峰
: 因为我们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参与到全球创新的浪潮里去。过去很多年,中国公司
习惯了别人做技术创新,我们拿过来做应用变现。但这并非是一种理所当然。这一波浪潮里,
我们的出发点就不是趁机赚一笔,而是走到技术的前沿,去推动整个生态发展。
记者
: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留给大部分人的惯性认知识是,美国擅长搞技术创新,中
国更擅长做应用。我们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也要逐步成为贡献者,而不是一直搭便车。
过去 30 多年,IT 浪潮里,我们基本没有参与到真正的技术创新里。我们已经习惯摩尔定律
从天而降,躺在家里 18 个月,就会出来更好的硬件和软件。Scaling Law 也在被如此对待。
但其实这是西方主导的技术社区一代代孜孜不倦创造出来的。只因为之前我们没有参与这个
过程,以至于忽视了它的存在。
记者
: 为什么 DeepSeek V2 会让硅谷的很多人惊讶?
梁文峰
: 在美国每天发生的大量创新里,这是非常普通的一个。他们之所以惊讶,是因为这
是一个中国公司,在以创新贡献者的身份加入到他们游戏里去。毕竟大部分中国公司习惯
follow,而 不 是 创 新 。但 这 种 选 择 放 在 中 国 语 境 里 ,也 过 于 奢 侈 。大 模 型 是 一 个 重 投 入 游 戏 ,
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资本只去研究创新,而不是先考虑商业化。
记者
: 创新的成本肯定不低,过去那种拿来主义的惯性也和过去的国情有关。但现在你看,
无论中国的经济体量还是字节、腾讯这些大厂的利润放在全球都不低。我们创新缺的肯定不
是资本,而是缺乏信心,以及不知道怎么组织高密度的人才,实现有效的创新。
记者
: 为什么中国公司,包括不缺钱的大厂,这么容易把快速商业化当第一要义?
梁文峰
: 过去 30 年我们都只强调赚钱,对创新是忽视的。创新不完全是商业驱动的,还需
要好奇心和创造欲。我们只是被过去那种惯性束缚了,但它也是阶段性的。
记者
: 但你们究竟是一个商业组织,而非一个公益科研机构。选择创新,又通过开源分享出
去,那要在哪里形成护城河?像 5 月这次 MLA 架构的创新也会很快被其他家 copy 吧?
梁文峰
: 在颠覆性的技术面前,闭源形成的护城河是短暂的。即使 Open AI 闭源,也无法阻
止被别人赶超。所以我们把价值沉淀在团队上,我们的同事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积累很
多 know-how,形成可以创新的组织和文化,就是我们的护城河。开源发论文其实并没有失
去什么,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被 follow 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其实开源更像一个文化行为,而
非商业行为。给予其实是一种额外的荣誉,一个公司这么做也会有文化的吸引力。
记者
: 你怎么看类似朱啸虎的这种市场信仰派观点?
梁文峰
: 朱啸虎是自洽的,但他的打法更适合快速赚钱的公司。而你看美国最赚钱的公司,
都是厚积薄发的高科技公司。但做大模型,单纯的技术领先也很难形成绝对优势。
记者
: 你们赌的那个更大的东西是什么?
梁文峰
: 我们看到的是,中国 AI 不可能永远处在跟随的位置。我们经常说,中国 AI 和美国
有一两年差距,但真实的 gap 是原创和模仿之差。如果这个不改变,中国永远只能是追随
者。所以有些探索也是逃不掉的。英伟达的领先不只是一个公司的努力,而是整个西方技术
相关文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