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喜欢
我不管
失重的大风一直吹
——火箭少女101《飒小姐》
提离职的那一刻,我的直线经理还是很惊讶的。因为我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要离职的迹象,每天照旧工作,周末系统数据迁移继续按部就班,甚至在个别场合我还保持着常规的摸鱼。
而我们还有一个对照组同事,他每天挂在嘴边的就是自己不干了,随时要跑。然而在过去接近十年的时间里,仍然每天照常上班。
在离职交接之前,我开始写整个交接文档,实际上DBA交接文档怎么写,是一个很玄学的东西。我个人一般会写标准手册、配置清单、事故报告、项目计划这几个,而过往的经验心得、趟过哪些坑这些东西,取决于继任者和我个人的关系。之前有一份工作,我推荐了朋友来接替我,整个交接文档我认真写了几万字。还和他共事了一周,事无巨细地一起讨论,甚至业务部门相关的接口人的事情都会和他讲。如果是个不认识的人,那么可能就流程要求什么我就写什么,多出来的部分看情况。
一个人在离职的时候,总是很务实的,对自己没有什么收益的事情,何必再花时间去折腾呢。与其把那些水面以下的东西交接给未知的人,还不如和关系好的同事一起吃个饭吐槽八卦一下,将来说不定还能江湖再见共同进步。
然而我却忽略了另一件事,过去几年部门同事对我岗位的依赖,以及外企在中国招聘冗长的流程,注定我不可能在离职之前敲定候选人,那么很多在我离职之前肉眼可见的工作量,都会被提前让我去做。这就让我周末加班的时长一下子暴涨。我和HR同事说,这个月我周末加班时长,又要成为中国区第一了。
她却说:“周末加班不给你双倍工资吗,在我这就别装可怜了。”
——就你们这欧洲大锅饭,哥早就吃腻了,吃完这个月,以后想都不想。
所以最后一个月,形成了一个极其割裂的现状:因为我要离职了,为了清理年假,我把上一年没休完加上这个年度还剩余的年假都安排上了。因为我要离职了,我周末加班把各个项目提前要做的东西做完。连续2周的时间,周一到周五,我的工位空荡荡,周六周日,我几乎全天都在办公室。周一到周五,同事们已经接受了我要离职的现状,日常工作都交给了远程的印度同事,周六周日,同事们接受了我要离职的现状,非日常的工作都在让我赶工。
如果一个团队在演奏一首曲子,那此时的我,无疑就是一直在唱反调的那个。可是职场有时候就是这么荒唐,任何编剧可能都无法写出这么离谱的剧本。然而离谱的同时,却有一个立得住的逻辑,让人无法反驳,甚至只能接受。
就这样终于到了离职的那一周。
各种手续各种流程,打破了前面20多天的节奏。我一下子似乎又回归到了这个组织里。每天和各个部门同事打交道。合规部门审核我的各种离职材料,人力部门给我办理着薪资和五险一金手续,审计部门在看我过往签署过的各种文件,组内每天固定一个小时的知识分享,业务部门面对目前数据库的问题,让我给他们出方案。一下子忙碌程度竟然比过往正常工作还要高,大家开始纷纷认可我的工作价值,对我离职感到惋惜。
讽刺的是,多年不给我升职加薪的时候,也没见谁出来给我说句话,哪怕嘴上说说,又没真要兑现吧。这段经历,无疑更让我增加了更多职场的经验。只不过这些经验的代价,真的太大了。
Last Day那天,我下午早早把工牌还给了人力,系统权限还有最后的几个小时。打开自己的邮箱,快速浏览着自己过去几年发过的邮件。一幕幕场景从脑海中掠过,有的仿佛还在昨天,有的早已经被大脑束之高阁。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组织里,一个小小的DBA只能像齿轮一样按部就班的转。在中国区诸多岗位中,一个小小的DBA就像一个触发器,在满足条件后执行自己的职能。无论你做了多少事,都不足以成为自己获得更多的理由。即便你有100个理由支持自己获得更多,也会有人拿出第101个理由来反驳你。
我的脑海里,突然有一个很大的疑问:继续做DBA,一个更高级别的DBA,有意义吗?还只是换一个形式的齿轮与触发器?
和同事们,或者说前同事们告别之后,我提前一个小时离开了办公室。走到熟悉的走廊,进入熟悉的电梯,看到熟悉的大厅。走出大厦,茱莉的coupe已经停在了地上停车场。我把背包和箱子都扔到后备箱,坐到了副驾上。
“去哪?”她启动了汽车。
“哪都行,听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