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什么做了测试,可系统上线后还是有很多BUG?为什么所有的测试案例都执行了,可还是有很多漏测的点?为什么测试规范和模板都已经很明确了,测试体系也已经完善了,但是测试分析出来的案例还是一团糟,其他人看不懂?为什么每个步骤和阶段都有对应的说明,测试方案也很清楚明了,但计划却总是赶不上变化?为什么?这里有很多很多为什么?
正文:
在座的各位都是做测试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对别人发起指责,去挑刺,去跟踪、监督、控制,有时候PMO都杠不过我们,论抬杠,我们是专业的,若是排个辈分,抬杠星人得称我们是祖宗。
这个时候就有不服的站出来了,凭什么测试说的都是对的?是的,测试说的就是对的。
如果要这样装逼,请忍耐一下,你的开发可能会跟你进行一场亲切的交流。这个时候千万别提BUG。
测试和开发相爱相杀的日常互动固然让人欣喜,有时也让人激动。但是在生产上出现BUG的那一刻,是不是感觉芜湖完了,曾经的五杀也不香了。
测试是发现产品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同时也是对质量的一个评估。简单片面点说,是对开发实施成果的评估。既然产品质量交给了测试来评估,那么又有谁来评估测试呢?
现在有个词叫测试效能提升,或者效率提升,那么是不是该好好想想如何进行测试质量提升呢。既然有运动员,有裁判,也应该有对裁判裁判的裁判。
有部分企业使用的是KPI的方式,考核缺陷数量,案例执行数量,确实有些效果,但是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凡是数据皆可造假,而查询造假(打假)的代价比造假的代价高的多了去了。
现在使用KPI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最终结果如何大家也心知肚明或心照不宣,大家都愿意给别人戴上枷锁,却很少有人愿意给自己带上枷锁。但是我仍然觉得,我们应该追求公平和正义,去掉那些不公平不客观的枷锁,戴上公平的枷锁未必就是坏事,有想法才能进步,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在此我提出几点拙见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培训学习,对于体系、制度、模板进行定期且深入的培训,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培训,每次培训都尽量讲解深入,多使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进行,对于参会者或参与培训者进行回访调研,逐步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
二、善用数字化发现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具体的工作量进行深入分析,而不仅仅是考核KPI,比如测试周期的长短、缺陷的多少是否和不同系统类型有关,是否和投入有关,是否和人员或者业务的专业性有关;缺陷与测试案例比例过小说明案例命中率差,分析是否和范围分析不准确有关,是否和测试人员能力有关,是否和系统复杂度有关,或者其他因素;又或者漏测内容较多,是否和案例编写者编写方式编写习惯有关,是否和编写者情绪有关,是否和需求不明确有关等等;
三、建立监督反馈改进机制,对于制定的测试规范和模板进行监督检查,除去格式检查还需要认真分析执行程度是否符合要求,可以抽查。对于不合理的模板或者不关注的点进行删改,优化模板内容,也可分不同类型需求/系统设置模板字段的裁剪表。对测试规范进行意见收集以及效果评定,对于无关项进行删除,对于相关项进行确认,优化规范、制度、模板,以及考核方式。
以上都是个人的一些想法,有实践的也有一些还处于想法阶段,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提供更多想法和建议。也希望大家做的工作越来越顺利,专业,使人认可。可怕的不是不做,而是随便做做,敷衍做做。共勉!!!
谢谢关注,祝您工作顺利,天天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