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35
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暂无图片

一个好的运维DBA,怎么就这么难招

原创 多明戈教你玩狼人杀 2024-01-18
4097

标题是一个前同事跟我抱怨的,他现在负责一个业务线,需要招一个外包的运维DBA,薪资不高,要求不低。面了一圈下来,没有一个让他满意。索性跟我抱怨起来。实际上他的想法很有代表性,既要又要还要,到头来连个正式员工身份都给不了。于是跑来问我,为什么之前同样招一个外包程序员,简历不少,外包DBA,简历就少了一个数量级?

问题一,为什么简历这么少

其实没别的原因,就是DBA这个池子太小了。和程序员相比,DBA的整体数量是极其有限的。

一方面就是,计算机专业在大学课程,基本都是偏重于研发。这点没毛病,毕竟从就业岗位来说,研发是大头,而且数量遥遥领先。另一方面,0经验开始做研发,同样没问题,从简单的模块开始,慢慢成长到中级高级开发。毕竟没有谁是出生自带经验。但是运维不同,0经验的运维放到哪都是让人不放心的。没有被生产环境坑过的运维不是好运维,这些都是需要真金白银的事故去积累的。更别说一个菜鸟DBA,手抖删库这种事现实中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往往企业都希望招有经验的人,池子本来就小,0经验的又不受待见,自然而然简历就少了。

现实中,我接触到的运维岗,多数都是一开始做开发,或者是做售前售后支持慢慢转到运维。极少数和我一样应届毕业就去做DBA。甚至我认识一个很传奇的哥们,毕业之后是给各个数据中心维修空调,然后找了个甲方的机房运维岗,再后面自学了服务器和Linux。我怀疑如果继续给他机会,他早晚有一天能把数据库运维也学会了。而实际上,运维岗DBA的来源也是五花八门,有时候招聘简介上一个计算机相关专业,就把人员卡掉相当一部分比例。

在有限简历之中,想找到看起来匹配的人,都需要一些运气,更别说更高的要求。

问题二,面试怎么考察水平

即便是找到了一个简历大概匹配的应聘者,面试这关同样也较难考量。和研发不太一样的是,运维真实的水平没法通过一次面试直接体现。我招一个C++开发,笔试徒手写点东西总,github上的代码库也能体现一些东西。但是运维考察的是最大程度减少生产问题,既要提前预判,又要尽快解决,还要事后加固。总不可能让应聘的DBA,现场给我解决一个生产事故。再就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不是唯一的。到底哪种办法更好,是需要实际生产验证的。这个在面试的时候只能纸上谈兵,没法具体验证哪个更好用。

还有一个技能考量,就是一个DBA的抗压能力。出了事故的时候,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的DBA平时很稳,做事情思路也很清晰。可是一到生产遇到紧急事故的时候就慌,处理问题的能力打折到本来的五成甚至更少。反而一些平时看起来水平一般的DBA,到了紧急的时候反而发挥稳定。这个也是无法面试的时候考量的。人在紧急时刻能不能冷静做出正确判断,是一个无法先验的东西。

前些年有公司招聘Oracle DBA,只要OCM。我问他们负责人,为什么卡这么死,他说OCM最起码能抗住两天16小时上机,有个水平兜底,你让他去找更好的兜底办法,他觉得都不太可靠。仔细想想,这也是个办法。

问题三,螺丝钉和火箭

几个月前在看机会的时候,一个猎头朋友推荐一个岗位给我,我看了招聘简介,觉得自己大概率是过不去的。猎头说,其实里面的要求并不都是硬性的。实际真正需要的技能只有里面的一半左右。我听完还是拒了,这么个写法里面有没有更多的坑还不知道。

这其实不仅仅是DBA岗位,很多技术类岗位都有类似的情况。一看岗位需求,高的直上九霄。实际再一看薪资,一言难尽。要求能造火箭,进来了每天拧螺丝。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招聘方也不知道造火箭该用什么技能,完全拍脑子加上天下职位一大抄。甚至有的干脆就是抱着捡漏的心态去招人,万一呢是不是。即便是现在就业市场粥少僧多,真正有能力的人仍然是不缺机会的。如果你总希望通过看似精妙的设计去搏一个性价比看似最高的人选,那么这个人选在未来某一天把性价比打回原形的时候,也请不要抱怨。

运维是最需要务实的岗位,生产环境再小的问题也是大问题,容不得一点马虎。用一份真实简介又匹配的薪资吸引候选人,才是最务实的做法。前同事招个外包DBA,薪资不高要求不低,注定不可能招来让他满意的。水平高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自降身价来面这个岗位,要么就招一个某些方面有所缺失但是核心技能够用的人,大家也都能接受。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如果我是一个用人单位,到底该怎么招人?

建议一,职责明确

要知道,不同公司的运维DBA职责,可能比DBA和其他岗位差异还大。踏踏实实把主要工作内容描述清楚,不要总想着堆砌内容。明明就是一个普通运维DBA岗,就按照当前工作内容如实描述。如果对这个岗位还有未来的期待,不妨写在加分项里。切忌本末倒置。

我面过一家公司,当时职责写的大部分都是系统优化相关的。于是我就问,贵司一共多少DBA?对方给我的答复是,每个业务线2个DBA。平均下来,每个DBA运维不到10个实例。那么确实是可以做到精细化管理,花更多的时间在优化上。但是我也在两个DBA维护400个实例的公司工作过,只能顾及最重要的几个库,其他的库只要不宕机能正常跑就行了,根本谈不上优化,大部分性能问题都交给系统运维人员和厂商自己解决。虽然这两个岗位都是运维DBA,但是职责描述可能会差异很大。如果从其他公司照抄职位介绍,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招到的人不是自己最匹配的。

即便是同一个公司内部,运维DBA也有很大的差异。我在之前的外企,DBA分为三个级别。L1只负责看监控和日志,处理一些基础问题。L2只负责各种环境安装配置和变更。到了L3,要去定制数据库的灾备方案、架构设计、监控指标定制,还需要做项目管理、业务沟通、系统优化甚至一些产品设计。因此不同的岗位,招人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级别的DBA薪资差异也很大,所以招聘更是一个技术活。

如果发布职位的人,都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个什么样的人,就不要责怪招聘市场给你无效的反馈。不要总想着自己成为那个敲着工人空面包袋的工头,在市场上抄底一个人。

建议二,多维考察

考察一个候选人,有时候其实可以用多个不同维度,尤其现在研究生考试都已经有了手撕代码的环节,给DBA候选人一个上机考试不算什么难事。

之前朋友公司为了考察一个DBA在面对事故的时候能否保持冷静,在公有云上准备了一套环境,而且是出了问题的环境。数据都是随机生成的,不涉及公司秘密。让候选人直接登录上去搞,整个过程允许自行上网查找资料。一方面,不需要去触碰自己公司的生产环境,另一方面,也能一定程度上看出来这个人的知识储备和冷静与否。有的候选人不善言辞,但是却能在动手时干净利落。有的候选人夸夸其谈,最终被证明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类型。

此外,弄一些在线测试同样也可以。我之前参加过的一些外企的入职测试,真的非常有趣,从逻辑推理到人际关系处理再到反应测试,一套做下来丝毫不觉得枯燥,反而还想再做一次。DBA不是一个闷头干活的岗位,需要和很多团队打交道,既有业务部门又有IT内部同事还有外部厂商。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这些关系,有时候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影响工作。

我们中国很多企业,可能成立时间还有限,多去学习一下其他国家其他地区那些屹立不倒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企业的一些招聘模式,是很有帮助的。

建议三,未来预期

很多职位简介,都只是当下的需求。然而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是在动态变化的,对岗位的需求和预期也是在动态变化的。因此在面试的时候,不妨把这个事情和应聘者说说,看看双方未来的预期是否一致。

我之前面过一个在北京核心地段的DBA岗,猎头说他们3年离职了2个DBA,我就很纳闷,工作强度猎头说不是很高,薪资待遇也不错为什么留不住人。猎头说,这个职位除了运维数据库,还有一些其他的工作,和DBA本职工作关系不大,但是都是很麻烦的工作内容,老员工不想做,就给新入职的DBA。但是这些往往都是在DBA熟悉了岗位之后才开始做,一段时间之后都被心态搞得很崩溃于是离职走人。后面我也就没再继续面,因为我自认为那些前面两个同行都干不下去的东西,我也不可能做好。

实际上很多企业DBA入职以后慢慢做的事情,和当初招进来的时候做的东西差异越来越大,但是有没有预期,发现和自己未来规划格格不入就会离职。这样是一个双输结局,都浪费了彼此的时间,并不利于一个人的成长,一个岗位的稳定。入职之前就应该把这些说清楚。对这个岗位有什么预期,晋升条线是什么样,对候选人的成长有什么样的期望。

甚至一个人如果当下并不完全匹配要求,是否愿意给到他们一个机会,进来之后边学边做,也是需要好好考虑一下的。双方都达成一致了,未来的各种不稳定因素才会尽可能减少。

以及,应聘者

作为应聘者,也想提供一点思路,给大家再求职过程中尽量少走一些弯路。两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我在DBA面试时避过的雷区》,时过境迁,有些内容可能还可以继续参考,但是也有些东西需要更新,毕竟三年的时间,还是发生了很多很多变化。

在应聘时,不妨问一下招聘方,未来两三年的数据库建设规划,尤其是国产数据库迁移的。如果你的职业发展目标是和国产数据库以及新创有更多的联系,那么找一个有明确规划的很有必要。反过来,如果招聘方没有规划,那就要三思而后行。

一个岗位,当自己看不出来招聘的重点时,一定要主动去问,如果对方都说的含糊不清,搞不好这个岗位就是一笔糊涂账,入职以后有多少坑,有多少未知的东西,都需要自己去趟,这个事风险未知。

当一个岗位的预期和自己情况不匹配的情况下,多主动问并不是一件减分项。甚至对于一些面试官来说,还是加分项。通过面试环节中各个面试的考察以及流程专业程度,也能够这个公司的整体数据库建设水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如果不是对自己的能力有十足自信或者万不得已,我不建议你去趟一个未知深浅的水,没人知道,这是涉过一条愤怒的大河还是细水长流的小溪。

不算完结的完结

一职多能是很多企业招人的时候的美好愿景,但是人的精力和成长空间终究是有上限的。除了极少数天才能够在自己工作过的各个领域都有较大的成就,多数人也只能保证专一某一个方向,而对其他方向略知一些。最终无论是招聘方还是应聘方,都需要向人才市场妥协,只是妥协的方向和程度不同。

新年伊始,祝愿大家在招聘和应聘都能拥有一个满意的结果。

本文为墨天轮社区特约作者 多明戈教你玩狼人杀 独家供稿,内容原创,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交流、讨论。本文现已收录至合辑《墨天轮专家邀稿合辑:论道数据库 解读新发展》,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或墨天轮官方。

最后修改时间:2024-01-19 13:27:11
「喜欢这篇文章,您的关注和赞赏是给作者最好的鼓励」
关注作者
1人已赞赏
【版权声明】本文为墨天轮用户原创内容,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墨天轮),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墨天轮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墨天轮中有涉嫌抄袭或者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modb.pro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墨天轮将立刻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